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返回首頁
>>正文

新華全媒頭條丨“共富茶”香,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緣——浙江安吉黃杜村與西部山鄉的共富之路

2023-02-26 10:29:0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杭州2月25日電 題:“共富茶”香,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緣——浙江安吉黃杜村與西部山鄉的共富之路

  新華社記者

  初春,浙江安吉。茶園吐新,春筍破土,又一個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約而至。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願意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們的做法,強調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經過5年努力,浙江近3000萬株捐贈茶苗已經在貴州、四川、湖南等3省5縣扎下深根,陸續進入豐産期。從安吉黃杜村出發,跨越2000公里山海,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續寫“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緣起:“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也應該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雨水時節,信步在黃杜村萬畝茶園綠道,層層疊疊的茶山連綿起伏,刻有“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樣的石碑,印證了一個因茶致富的奮鬥故事。

 

  刻有“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樣的石碑立在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萬畝茶園邊(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望向新芽蔓發的茶園,黃杜村黨支部書記盛阿偉思緒紛飛。20世紀80年代的黃杜村,曾是安吉縣最貧困的鄉村之一,村中全是黃泥路,5個自然村中有3個不通電。

  61歲的村民鐘玉英是村裏首批種茶人。1995年,茶葉科研部門在安吉大溪的一處高山上發現一株野生白茶,並成功通過扦插技術實現“下山”。調研同時發現,溪龍鄉的土質、氣候、積溫、海拔等適宜白茶生長,建議當地政府推廣種植。

  “起初大家積極性不是很高,政府為了推動産業發展,挨家挨戶做宣傳,買了一些茶苗讓大家種,還把專家請到田間指導,讓茶葉有更高品質。”鐘玉英告訴記者。

  逐漸地,在黨員幹部帶頭下,村裏種辣椒、種板栗、種毛竹、種菊花的農戶,都轉行種起了茶葉。從最初的摸索種茶,到如今500余畝白茶山,鐘玉英不僅成就了自己,更帶動了村裏其他農戶。分享種植經驗,到府技術指導,她毫不含糊,總是傾囊相授。

  一片“金葉子”,奠定了黃杜村的發展之路——村容村貌、村民收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蓋起鄉村別墅、戶戶開上小轎車,黃杜村也成了“中國白茶第一村”。盛阿偉説:“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也應該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這是2月21日拍攝的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萬畝茶園。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對于捐茶苗這事,村民們也曾有過遲疑:“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別的地方種太多,我們自己的茶葉賣不掉怎麼辦?”為了統一思想,村裏召開黨員動員會,“茶葉多了不怕,我們一起做好安吉白茶的品質、品牌,未來市場會越來越大。”在座的不少黨員表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2018年,黃杜村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隨後,安吉陸續派出考察組前往貴州、四川、湖南等地,進行選址、種植、採摘、銷售指導。

  “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個長期的産業扶貧行動。幫扶他們,不僅是提醒自己不忘來時路,也為當地帶去敢想敢拼的創業精神。”盛阿偉説。

  山呼海有應,綿綿幫扶情。5年來,黃杜村捐出“白葉1號”茶苗共計2885萬株,茶葉陸續進入豐産期。感念茶苗厚誼,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中寨鎮,當地特意將一條路命名為“安吉路”。

 

  村民在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的“白葉一號”感恩茶園裏給茶苗施肥(2019年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接力:“一片葉子”再富一方百姓

  “月亮出來明又明,感謝浙江黃杜村,千裏送苗來到此,子子孫孫不忘恩……”在貴州黔西南州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的“白葉1號”感恩茶園裏,樸素的感恩山歌在山間回蕩。

  屯上村平均海拔1600米,山高坡陡,寒冷幹旱,不適合莊稼生長,過去到處是荒山荒坡。

  “從沒想過,這山上能種什麼。”67歲的屯上村磨寨河組老黨員羅少倫説。2018年10月,滿載“白葉1號”茶苗的冷鏈車,抵達普安縣,在地瓜鎮、白沙鄉建設2000畝“白葉1號”種植基地。

  于是,羅少倫將家裏的十幾畝土地流轉給茶園,自己和老伴有時間就來茶園除草、施肥、採茶,工資按天結算,2022年務工工資和土地租金收入有七八千元。

  “荒山變茶山、山區變景區,我們手上有點小錢,不必事事向兒子伸手。”羅少倫説,“‘白葉1號’很適合我們這裏種植,是致富好幫手。”

 

  村民在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的“白葉一號”感恩茶園裏管護茶樹(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自“白葉1號”茶苗落戶普安以來,安吉縣黃杜村每年專門抽派技術人員蹲點指導。2022年3月,普安縣2000畝“白葉1號”感恩茶園正式實現開園採摘,採摘鮮葉3.2萬斤,加工幹茶4噸,産值300余萬元。

  普安縣茶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紹説,普安縣構建了“3655”利益分配機制,即企業共用30%,利益聯結戶共用60%,合作社共用5%,土地流轉戶共用5%。2022年,“白葉1號”感恩茶園帶動務工2萬余人次,發放務工工資245萬元。

 

  村民在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的“白葉一號”感恩茶園裏給茶苗施肥(2019年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據了解,普安縣以獲贈2000畝白茶苗為契機,動員群眾自發種植,“白葉1號”種植面積已達到1.3萬畝。普安縣還以“白葉1號”感恩茶園種植管護技術標準為示范,帶動全縣茶園高標準建設,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8.3萬畝,2022年茶葉綜合産值17億元。

  在四川省青川縣,一批批“白葉1號”茶苗已經扎根在關莊鎮固井村、沙洲鎮青坪村和喬莊鎮柳河村,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湖南省古丈縣翁草村,茶苗吐青了,大山變綠了,不少遊客也接踵而來,村民們在家門口開民宿、賣特産,翁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目前,接受茶苗捐贈的3省5縣累計推廣種植“白葉1號”茶園超過3萬畝,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不少外出打工村民選擇返鄉創業就業。

  攜手:扶開工再送一程

  所捐助茶苗跨越8個緯度、海拔相差1800米,這麼多分散茶園,品質和銷售怎麼抓?

  在參與選點時,浙江茶葉集團就與各個受捐村確定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另一方面貧困戶有了租金、薪金、股金等穩定收入。

 

  浙江安吉白茶“産業大腦”顯示黃杜村捐贈種植在貴州、湖南、四川等3省5縣茶苗的分布情況(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茶苗從“生根”到“生金”。為提前落實採摘和加工的品質要求,浙江又派出了不少專家能手,前往各個加工廠進行指導,為進入白茶盛産期做準備。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與安吉溪龍鄉黨委實施結對共建,在科研力量、科研設備、科研經費上予以保障。一旦茶樹有個“頭疼腦熱”,或遇凍害、幹旱,研究所的專家就能隨時遠端會診。

  “茶苗捐到哪裏,來自浙江的茶葉加工、品牌推廣、産品銷售就跟進到哪裏,解決受捐茶農的後顧之憂,真正讓‘扶貧苗’變成‘致富葉’。”安吉縣白茶辦常務副主任朱毅介紹。

  新的一年,“共富茶”舉措再升級。安吉出臺相關機制,今後三年每年拿出500萬元,對受捐地12個村的白茶種植管理進行考核獎勵,對當季春茶按安吉白茶標準加工並進行統一收購包銷,助力茶農增收。

 

  遊客在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萬畝茶園邊的咖啡館留影(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茶樹長起來了,發展思路活泛起來。湖南省古丈縣翁草村過去沒有産業,有了“白葉1號”後,開始吃上旅遊飯。去年,全村接待遊客4000余人次,老百姓種的蔬菜、養的雞鴨、做的臘肉都成了熱銷品,不少人還將自家農房改造成民宿。

  西部山裏的土特産,也飛入東部百姓家。安吉縣搭建了“一片葉子手牽手”合銷超市,並先後在余村、黃杜村等設點,幫助銷售包括普安紅茶、青川木耳等來自各個聯盟村的土特産,深受消費者歡迎。

  “通過幫扶,黃杜村也收獲頗豐。黨員群眾提升了眼界、轉變了觀念,産業知名度更高,茶旅融合逐漸興旺。西部地區群眾首創的共富新模式,對我們啟發很大。”盛阿偉介紹,除了茶葉幫扶,黃杜村還與受捐村開展支部結對、黨建聯建,在組織建設、産業發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機制。

  新時代新征程上,“共富茶”的故事在續寫……(記者王俊祿、許舜達、李驚亞、鄭夢雨)

 

  視頻記者:孔令杭 許舜達 劉勤兵 吳斯洋

  海報設計:孫瑤

[責任編輯: 吳雨 謝素香]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9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