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新春走基層丨貴州黔西:“一針一線”描繪錦繡新春

2023-01-25 09:46:36  來源: 新華網

  對新年的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貴州省黔西市青年非遺傳承人彭藝而言,繡片上一針一線描繪出的精細且多彩的圖紋,則無聲地訴説著她的新春願望。

  “每一幅刺繡作品都投射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解,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許。”彭藝拿著正在刺繡的“花鳥迎春”説,這些花鳥、福壽等刺繡紋樣,都是祖輩一代代傳承下來,是另一種表達情感的語言。

  青年非遺傳承人彭藝正在刺繡。新華社記者駱飛 攝

  在彭藝的工作室裏,展示架上擺放著不少文創作品。除了傳統的繡片、繡帶,一批“混搭”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土陶茶杯“纏上”了“花腰帶”,樸拙而秀氣;鏨刻好紋樣的銀飾鑲嵌在繡片上,用木框裝裱“定格”下美麗瞬間;植物染料印染的坯布,不僅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還能填上棉花,做成抱枕抱在懷裏……

  在彭藝看來,堅持守正創新是傳承發展好非遺文化的關鍵。“守正和創新是有機統一的,在刺繡創作過程中,不僅要原汁原味地堅守傳統手藝,也要謀求融合創新,這是激活傳統民族手工技藝的有益探索。”彭藝説,只有在守正的基礎上堅持創新,才能賦予非遺技藝更旺盛的生命力。

  貴州一民族手工商品店裏展示的融合苗繡元素的服裝。新華社記者駱飛 攝

  這些年,彭藝不斷學習各種民族手工技藝,她幾乎走遍了貴州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不時還去到江西、浙江等地學習陶瓷制作、木藝雕刻等。如今,松桃苗族的雙面繡、三都水族的馬尾繡、黔南的布依族蠟染、景德鎮陶瓷燒制……彭藝總會把這些技藝巧妙地融合進自己的作品裏。

  過去這一年,彭藝不僅努力提升自己,還不斷地培養更多繡娘,帶動她們增收致富。彭藝的工作室現在不僅是非遺技藝傳承發展的社區空間,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婦女的就業平臺。“去年工作室有將近80萬元的營業額,帶動了當地30多位繡娘、染娘就業。”彭藝説。

  春節期間,彭藝的老家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不斷有遊客進村遊玩。這裏是苗族支係——“歪梳苗”的聚居地,村裏的苗族婦女世代傳承苗族刺繡、蠟染等傳統民族手工技藝。

  苗族婦女楊文麗在村裏開辦了刺繡、蠟染生産車間。她所經營的化屋村非遺工坊,曾是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扶貧車間”,如今隨著化屋村成功脫貧摘帽,楊文麗有了新使命:做好刺繡、蠟染等非遺技藝傳承發展的同時,不斷吸納村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工坊內,只見身著“歪梳苗”傳統服飾的繡娘們飛針走線,以繡花針為“筆”,在布上“描繪”出精美的圖案。“工坊把傳統手工技藝與機器批量生産相結合,在滿足高端消費的同時,也積極拓展大眾消費,讓苗繡技藝不再是挂在墻上的藝術品,更是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快消品。”楊文麗説。

  貴州一少數民族婦女在刺繡。新華社記者駱飛 攝

  2022年底,化屋村非遺工坊共有5臺大型繡花機、33臺小型布料加工設備,穩定吸納了22名村民就業。同時,工坊還覆蓋了60多名靈活就業人員。據了解,化屋村非遺工坊2022年經營收入達150多萬元,逐漸成為當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

  展望新的一年,楊文麗計劃持續拓展生産車間,並不斷推進産品標準化生産。同時,她將積極借助電商銷售、電商直播等拓展産品銷售市場。“國家很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的傳承保護,這是苗繡、蠟染等非遺技藝發展的機遇,要用好‘一針一線’,讓苗繡、蠟染等傳統民族文化更時尚。”楊文麗説。(記者駱飛)

[責任編輯: 鄧嫻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1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