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省“四個到位”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2-12-27 09:15:12  來源: 貴州日報

安居樂業日子甜

——我省“四個到位”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明亮的教室、豐富的玩具、內容多彩的書籍繪本……冬日,走進冊亨縣紅旗幼兒園,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時傳出。臨近下午放學時間,家長們已陸續來到幼兒園大門外,準備接孩子。

  “鈴鈴鈴……”隨著放學鈴聲響起,孩子以班級為單位排好隊,在老師的帶領下有序走出教室,到幼兒園門口與家長匯合。

  “有了這所幼兒園,娃娃讀書方便許多。如今從家裏過來七八分鐘就到,周圍還有小學和初中。”家長們為如今的便捷生活點讚。記者了解到,紅旗幼兒園位于冊亨縣納福街道搬遷社區新錦家園旁,于今年10月正式開園,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幼兒園,園內環境優美,有獨立的操場、活動室、多功能室、幼兒睡房等功能區,已開設15個教學班,主要服務園區周邊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

  為保障搬遷群眾適齡幼兒享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冊亨縣結合安置區分布情況,按照“抓保障、強基礎、保民生、促發展”要求,全面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持續改善全縣各安置區學校辦學條件,並充分利用各安置區周邊原有教育資源,通過實施新建和改擴建配套項目建設的28所學校已建成投用,現有學校學位能滿足所有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需求。

  築牢發展之基,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近年來,我省堅持省負總責到位、堅持規劃引領到位、堅持資金保障到位、堅持標準建設到位“四個到位”,將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提質,從加強配套工程管理、加快推進資金清理、積極推進資産盤活、明確管護主體、嚴格資金資産管理等方面做出安排。

  2021年,《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係》發布,該標準包含基本服務設施建設指南、服務評價與改進規范和安置社區“六個一”服務工程的4個服務規范和1個培訓規范等,為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管理水準不斷提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提供了積極作用。

  “現在生活好多了,住的是高樓,小區內種滿了花草樹木,還有各種娛樂設施,醫院學校也不遠,這安逸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哦。”談及現在的生活,大龍經濟開發區大龍街道德龍新區搬遷群眾陳碧霞笑容洋溢。

  2018年,陳碧霞隨著兒子一家從德江縣泉口鎮搬到德龍新區,如今在新家生活4年的她對“搬出來”的幸福生活很滿足。

  如何服務好“跋山涉水而來”的搬遷群眾,德龍新區從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入手,利用物業、網格員、警務、保安等為一體的服務化體係,對各項服務進行清單化、臺賬化、整合式管理,通過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結合新區實際情況,我們充分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的陣地資源,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通服務搬遷群眾‘最後一公里’。”大龍街道黨工委委員趙珍妮介紹。

  當前,貴州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推動安置區域教育、醫療事業等不斷發展,讀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全省安置點新建改擴建學校669所、醫療機構440所,同步建成一批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和托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

  在補齊短板弱項的基礎上,貴州推動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質升級,讓搬遷群眾享受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2021年,全省完成30個多功能體育場項目、100個綜合性文化服務示范點建設、16個殘疾人綜合服務示范安置區建設;組織全省9所市(州)本科高校領辦安置點學校,提升教育品質。

  優質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可及。我省堅持把建立完善安置區基本公共服務體係作為促進搬遷群眾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重要任務來抓,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配套建設,通過不斷強化安置點公共服務功能,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標準化,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強。(記者 劉悅)

[責任編輯: 劉昌餘 吳雨]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3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