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走好特色路 唱響富民曲——貴州圍繞三大體係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

2022-12-25 10:27:22  來源: 貴州日報

  隆冬時節,湄潭縣60萬畝茶山進入管護關鍵階段。在抄樂鎮茶葉基地,無人機低飛而過進行綠色防控作業。“這是我們提供的社會化服務,降低了生産成本,培養了一批懂技術的茶農。”湄潭縣落花屯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忠説。

  在湄潭,“茶園機械師”隊伍掀起茶葉機械化生産的浪潮。茶産業邁向“高品質”,百姓因茶而富、環境因茶而美、城鄉因茶而興。

  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湄潭的綠色發展之路是貴州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一個生動縮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貴州持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生産體係和經營體係,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3567.34億元。

  謀布局、興産業,“三産”協同發展蹚新路

  一棵辣椒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

  聯動一二三産業,130多萬農戶從事辣椒生産、加工、貿易和物流,該産業年綜合産值超200億元。這是遵義市給出的答案。

  遵義市常年種植辣椒200萬畝以上,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今年,遵義市蝦子鎮被授予“世界辣椒特色小鎮”稱號。一批規模大、科技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強的企業集聚在此,形成“産業化聯合體”,成為建設“世界辣椒加工貿易基地”的重要力量。

  “我們這裏是重慶德莊對外發展的第一個辣椒精深加工基地。原料來自當地辣椒種植基地,産品通過重慶德莊的銷售渠道‘借船出海’。”遵義德莊食品産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岳欽松告訴記者,今年産值有望突破9000萬元。

  農産品深加工,延伸了産業鏈,提升了産品附加值,再加上完善的農産品流通設施貫通供應鏈,貴州優質綠色農産品源源不斷走向大市場。而資源融合下催生的多種農業新業態更是持續提升産業價值鏈。

  藍莓是麻江縣的主導産業,種植面積已達8.2萬畝,是全國縣級單位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21年,全縣藍莓産量達3.1萬噸,産值約5.8億元。“集藍莓育苗、種植加工、冷鏈儲運、電子商務、市場銷售和觀光旅遊為一體的全産業鏈已經形成。”麻江縣農業農村局藍莓服務中心主任文光忠介紹。

  每年藍莓花期到來,麻江縣藍夢谷風景旅遊區迎來一批批遊客。“‘農旅融合’給産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麻江縣農文旅園區管委會主任李家發説,去年,全縣共接待遊客302.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84億元。

  如今,麻江縣打造了一批具有産業基礎、文化內涵、旅遊功能、社區特徵的特色小鎮,以點帶面、串珠成鏈,逐步形成了凱都經濟帶上的特色城鎮集群。

  樹立大食物觀,在地無三尺平的貴州,遵循山地經濟規律,圍繞特色做文章,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貴州農業發展的方向。茶葉、辣椒、刺梨等種植規模全國第一,累計認證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151個、綠色食品403個。全省林下經濟全産業鏈産值從2016年的10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60億元,平均畝産值達到2000元。

  補短板、提效率,農業生産盡顯“科技范”

  12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貴州省糧食播種面積4183.1萬畝,比2021年增加1.5萬畝,增長0.04%;糧食總産量1114.6萬噸,比2021年增加19.8萬噸,增長1.8%;全年糧食平均單産較2021年每畝增加4.6公斤,增長1.8%。

  三個數據增長的背後,是貴州農業生産體係的不斷完善和提升。

  作為丘陵山區佔比最高的省份,貴州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少,加快丘陵山區耕地宜機化的改造,為實行機械化耕種和集約化經營創造了充足的條件。

  貞豐縣小屯鎮頭貓村通過改造農田灌溉溝渠、排洪渠、機耕道等基礎設施,過去的低效土地成了高産穩産的良田,機械化使用率更高了。“現在我家種的高粱畝産達到了330公斤,比起以前多收了80公斤,收入增加了不少。”村民趙仁友高興地説。

  貴州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由數量增長向數、質並重轉變。今年,全省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54萬畝,預計將超額完成260萬畝年度任務。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安龍縣種植基地,一塊塊像草毯一樣的油菜苗放置在特制的移栽機上,不一會兒功夫,油菜苗便成行成列地栽在地裏。這是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最新改良的油菜毯狀苗聯合移栽機,今年首次推廣“即耕即栽”的作業模式,一次下田就能完成旋耕、滅茬、開溝、對縫栽插等多道工序。

  “這是貴州首次使用油菜機械化移栽新技術,突破了當前直播油菜和人工移栽油菜存在的局限性。”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管理處處長唐隆強介紹,“集中育苗+機械化移栽”的方式有利于進一步實現土地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在思南縣塘頭鎮場壩水稻基地,沒有農機手,農機設備可以自己完成水稻的種、管、收全部流程。精準定位、設定路線,10分鐘完成一畝稻田收割作業。

  今年,安順市平壩區2.3萬余噸秸稈變成牛羊飼料。放眼全省,貴州平均每年秸稈飼料化利用約300萬噸,可節約飼料糧60萬噸,為廣大養殖戶增收19.2億元。廢棄秸稈變廢為寶,推動綠色化的生態迴圈農業深入發展。

  貴州不斷加強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産生活,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準。

  專業化、強帶動,新型經營主體“挑大梁”

  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流向城市,農村人口結構呈現老弱幼小現象。面對土地荒廢、農業生産效率下降、效益低等問題,如何破局?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是關鍵。

  “一個小時,稻種産值翻5倍。”貴州兆豐種業公司董事長萬城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走進公司加工廠內,全自動種業生産線十分顯眼。從各地制種農戶手中收購的稻種,經過混種、精選、光選、色選後,被包裝成不同重量規格的商品化稻種,打上防偽追溯碼等産品資訊後銷售到全國各地。

  “這套設備1個小時可以完成8000斤稻種的加工。從投料入口到包裝出口,10.5元一斤收購來的原料,就變成了50元一斤的精加工商品。”萬城説,他們還在岑鞏千畝以上基地周邊建成了9個産地種子生産加工服務分中心,在保障種子品質的同時,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

  龍頭企業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托當地特色産業,豐富了農業經濟經營模式,達成了利益聯結的目標,共同抵禦市場風險。

  接上“大市場”,小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目前,我們百香果種植規模有1100余畝,年産百香果80余萬斤。智能化種苗繁育基地正在建設中,預計年育苗60余萬株。”平塘縣富農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軍海介紹,基地帶動周邊30余戶群眾就業,年用工量超6000人。

  接上“大市場”,城鄉雙向經濟迴圈有了支撐。“等這批南瓜、花生一發走,我們村電商驛站今年的銷售額就突破30萬元了。”12月12日,印江自治縣刀壩鎮聯豐村電商驛站負責人田容激動地説。聯豐村基礎設施的迅速改善,村民變身供應商,農産品得以快捷出山。

  接上“大市場”,新農村建設增添活力。産業好,魅力大,吸引了越來越多人返鄉創業。“四川一家養殖場在我這裏購買了400只兔種,價值6萬元。現在交通方便,線上一下單,當天就可以發貨。”大方縣鼎新鄉的王開榮2018年回鄉發展養殖業,取得了較好的收益。據統計,2021年全省返鄉就業創業18.45萬人,其中,返鄉創業6300人。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貴州不斷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和內生動力。家庭農場不斷提高規模經營效益,農民合作社不斷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龍頭企業逐步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激活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記者 金忠秀)

[責任編輯: 王雪松 黃勇]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3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