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非遺文化讓丹寨“銀匠村”成功“出圈”

2022-12-01 09:43:55  來源: 貴州日報

  丹寨縣城東北3公里處,有“鳥籠村”之稱的卡拉村內,“銀匠村”橫空出世。

  無中生有、似村非村,不只有銀匠的“銀匠村”,是一個人的“匠心之作”,是一群人的“築夢搖籃”,是一個熱愛與夢想交織的地方。

  午後,冬日暖陽透過樹梢,在“銀匠村”古色古香的屋舍間灑下縷縷光影,切割聲、焊接聲、叮當敲打聲,在這裏交織成歌。

  “銀匠村”並不大,佔地面積在50畝左右。“銀匠村”很“年輕”,2018年一期工程動工,2021年10月開始實施二期工程,目前仍在建設中。“銀匠村”也非真正意義上的村莊,而是包含銀飾鍛造在內的非遺技藝聚集地,是集工廠、教學、研發、培訓、展示、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個“嶄新平臺”,設立了苗族銀飾制作體驗中心、銀飾品鍛造係列作坊、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培訓基地、工藝精品展覽館、高職院校實訓基地、非遺傳承培訓學校等。

  走進“銀匠村”,步步皆是景,隨處可入畫。不僅有各種精美絕倫的銀飾、鳥籠、蠟染等民族工藝品讓人大飽眼福,也有各具魅力的非遺技藝展示吸人眼球,還有熱氣騰騰的學藝場面讓人心潮澎湃。

  “每一處,都是我親自設計的。”眼瞅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眼前的現實,“銀匠村”創建人王國春百感交集。

  可以説,“銀匠村”是王國春銀匠生涯中最宏大的一件“作品”。

  “以銀飾帶動其他非遺技藝,更好地把非遺文化傳承發展下去。同時,帶動更多的農民一起致富。”為何要建造“銀匠村”,王國春説,是源于對銀飾鍛造的熱愛,是出于對非遺文化的自信。

  出生于銀匠世家的王國春,從小就與銀飾鍛造結下了不解之緣,8歲就拿起小錘隨父學藝。如今,45歲的他已成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創辦了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打造了自己的銀飾品牌,並獲得多項銀飾制作工藝專利與設計專利。

  王國春出生成長之地丹寨縣,亦是非遺文化的富集之地,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34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一顆匠心、一份情懷與非遺文化之美碰撞、共鳴,凝結出“銀匠村”這一蘊含無限希望與生機活力的“果實”。

  這裏,是非遺文化之美展示的“新舞臺”。丹寨縣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在這裏匯集,非遺傳承人在免費提供的場地裏各展其能、各放異彩。

  “抱團發展,一起推廣宣傳,讓更多的人走近非遺,感受非遺文化之美,助力非遺文化傳承。”王國春説,非遺文化歷經歲月沉淀,具有獨特魅力,希望通過“銀匠村”這一平臺,讓非遺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這裏,是孵化夢想的“新搖籃”。煅燒、拉絲、拋光……“國春銀飾班”的年輕學子們在“銀匠村”的培訓課堂裏認真學藝,放飛夢想。

  “文化傳承,傳承給誰?富有朝氣活力的年輕一代是最佳人選,他們既是繼承者也是發揚者,今後更是受益者。”王國春説,自己一直致力于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在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丹寨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均開辦有“國春銀飾班”,並把實操課堂設在了“銀匠村”。目前,“國春銀飾班”已招收學生200多人。

  從2018年到現在,王國春在“銀匠村”傾注了全部心血,這是他的“夢”。如今,他的“夢”與非遺傳承人、年輕學子們的“夢”交織在一起,“夢”越做越大,“夢”也越走越近。

  自2021年對外開放以來,薈萃了丹寨縣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美的“銀匠村”成功“出圈”,已累計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目前,“銀匠村”年産手工鍛制銀飾銀器50萬件,直接帶動就業113人,輻射帶動農民就業上千人。(記者 熊誠 陳丹)

[責任編輯: 劉昌餘 吳雨]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7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