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貴州:生態得保護 林農得利益
新華網貴陽11月23日電 貴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各地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工商品林、天然林採取了禁伐或限伐的政策措施,全省森林覆蓋率得到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但林區群眾卻由此失去了靠山吃山的經濟來源,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中,“人”和“自然”都是主體,這要求政府部門既要堅持嚴格保護維護自然的平衡穩定,也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群眾的現實需要。為破解森林生態保護與群眾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貴州省林業局與省財政廳通過深入調研,於2018年啟動實施了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諸多成效。
近日,記者走進貴州省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看貴州林業如何通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利益”,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新華網發(田茂昌 攝)
困惑:怎麼把“青山”變成“金山”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安康都認為,在貴州最難當的幹部就是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幹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區首要的任務是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生態系統,確保野生動植物的安全,在地方開展工作時,還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前幾年,大家都在為脫貧攻堅奮戰,但是保護區內不能興修公路也不能發展産業,我們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更好更切實地帶動保護區內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吳安康説。
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長年行走在保護區各個村寨的吳安康,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生活在這裡的群眾的困難。
沿河自治縣黃土鎮竹園村學堂堡組的黎仕福,是居住在麻陽河保護區核心區的建檔立卡脫貧戶,由於保護區核心區不允許任何林木採伐、畜禽養殖、藥材採挖等行為,黎仕福一家找不到更好的增收之路,只能在房前屋後種些蔬菜、玉米維持生計。
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梨子坪組的李則友,也是居住在麻陽河保護區核心區的建檔立卡脫貧戶,家裏有6口人,靠養蜂生活。2018年的時候,他要贍養87歲的老母親、供養兒子上大學、撫養父母早逝的侄兒,一家人生活得緊巴巴的。
還有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仡佬寨組,不通路不通電,需要步行3個小時才能走進去。寨子裏大多數居民都出去了,剩下的29戶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從沒有離開過大山,日常的生活物資全靠年輕人過年的時候背進來。
對自然保護區內群眾的生活瞭如指掌的,還有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余元林。
習水縣同民鎮藺江村平河組,也是“三不通”的村寨。為了讓三個孩子能上學,建檔立卡脫貧戶羅仕倫在2003年的時候主動搬了出來,在交通條件較為便利的長安村租住。2018年羅仕倫響應生態移民政策搬遷到了習水縣城,因無一技之長,一時沒找到穩定工作,又要供小女兒上學,欠下了貸款。
同樣居住在平河組的張永銀,父親年邁,還要照顧沒有兒女的叔叔。迫於無奈,十幾歲的張永銀就離開了家鄉,走南闖北在全國各地打工。
“我們保護區的老百姓,是特別淳樸善良的,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裏面,都是靠山吃山過日子,但是,為了要保護生態不能砍樹、不能打獵、不能搞養殖、不能採挖藥材他們大多數都支持,説核心區不能搞建設活動,他們大多數也都理解。”習水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余元林告訴記者,保護區的群眾為了保護生態,犧牲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他們看在眼裏,敬佩在心裏。保護生態環境是責任,帶動保護區內群眾發展增收也是使命,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能夠實現保護和發展雙贏的路徑。
為此,國家在2005年就提出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易地搬遷、資金補助、實物補貼、社保兜底等方式,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失去收入來源和發展機會的群眾進行經濟補償。
然而搬遷不易、穩定更難。“農戶以前過的都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搬遷出去之後,吃穿住用行樣樣都要花錢,加上就業能力弱收入不穩定、缺乏社會融入感和歸屬感等問題,部分遷出的群眾又出現返遷的情況。保護區內人工商品林禁伐後,國家給予重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標準是每畝山林每年16元,就算是人均擁有100畝林地,一年的補助也只有1600元。”吳安康認為,現有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才能真正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棲息在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林麝。新華網發(習水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出路:讓保護者更有獲得感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林業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貴州探索開展了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
2018年至2020年,貴州累計在麻陽河、寬闊水、習水、大沙河等重點生態區位完成贖買任務4.08萬畝、累計下達兌現贖買資金1.9億元。2021年至2022年,在習水、大沙河、麻陽河、寬闊水、梵凈山、雷公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贖買任務3.28萬畝、累計下達兌現贖買資金1.66億元。
“我們主要是針對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非國有的人工商品林和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所持有的商品林,省級財政按照每畝不超過5000元的標準全額贖買,贖買對象資料通過審核之後,資金直接轉入農戶的賬戶。贖買後,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登記為保護區管理局單獨所有。”貴州省林業局副局長繆傑介紹,開展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之後,自然保護區內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沿河自治縣竹園村的黎仕福,在2018年、2019年贖賣了97畝商品林,獲得補償資金47萬元,他用這筆錢把原來跑風漏雨的老屋修好了。走進黎仕福的家裏,客廳鋪着整齊的瓷磚;廁所裏熱水器、浴霸一應俱全;廚房的墻邊立着雙開門的冰箱和消毒櫃,洗碗池上都裝上了熱水。“領這筆錢的時候,我去辦了存摺,我從來沒想過我也能有存摺,而且裏面還有這麼多錢。”穿着新毛衣的黎仕福,笑得格外燦爛。
習水縣藺江村的羅仕倫,在2019年贖賣了100畝商品林,獲得補償資金48.5萬元,他用這筆錢把之前欠的貸款還清了,還給兒子買了一輛車做網約車生意。現在羅仕倫卸下了肩上的債務重擔,三個孩子也都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一家人才總算是真正地在縣城裏穩住了腳、紮下了根。
同村的張永銀年輕敢闖,用2019年贖賣90畝商品林所得的43萬餘元資金做起了生意,他在縣城最繁華的習酒大道上開了一家烤肉店,同時還經營着集成灶和鋁合金門窗的生意,拮據的脫貧戶搖身一變成為了精神的小老闆。
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解決了保護區內群眾的生計問題,不僅讓保護者更有獲得感、也讓執政者更有價值感。
“紅絲鄉總面積170.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2萬人,常住人口7000人。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麻陽河保護區裏,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們一直在尋求突破,但很多時候都是想法很好、執行艱難、收效甚微。”務川自治縣紅絲鄉黨委書記彭永寬説,2022年,紅絲鄉獲得了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的贖買指標,立竿見影地解決了許多過去遺留的問題,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在鞏固脫貧成果方面,通過在上壩村仡佬寨組實施整組推進商品林贖買工作,仡佬寨組剩餘29戶未搬遷的農戶有了可以保證生活發展生計的資金,全部順利地搬出了原本“三不通”的寨子。在林區和諧穩定方面,過去群眾為了發展,總會偷偷地在重點公益林區養殖山羊等,政府部門必須上門拆除羊圈,造成保護區內幹群關係緊張。通過引導群眾合理利用商品林贖買所獲資金髮展養蜂等生態産業,群眾的怨言少了,各項工作配合得更加積極。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將保護區內零散的商品林贖買轉為國有,實行集中統一管護,森林能更好地發揮其生態價值。更可貴的是,百姓贖賣了林地之後責任不減,願意積極協助進行管護,森林防火等後續管護的壓力也小了。
今年,紅絲鄉上壩村梨子坪組的李則友家也贖賣了106畝商品林,得了51.41萬元,這筆錢徹底改變了家里長期以來的拮據狀況,下一步孩子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也都有了盼頭。所以,每次只要麻陽河保護區管理局的同志去到他家,他都會把家裏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水果、乾果、蜂蜜、茶水擺滿桌子,氣氛就像過年一樣的熱鬧和歡快。這讓吳安康覺得,在貴州最幸福的幹部就是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幹部。

沿河自治縣黃土鎮竹園村學堂堡組的黎仕福利用贖賣人工商品林的資金修繕的新房。新華網發(方春英 攝)
未來:有序推進試點工作
在實施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當中,貴州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路徑,推進贖買體制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更加深入和健全。
“2018年至2020年試點工作完成後,省林業局進行了總結,完善相關制度和程序,爭取省財政廳的支持,落實了年度資金,制定了《貴州省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2021-2025年)工作方案》,經省政府同意後省林業局與省財政廳聯合印發實施。”貴州省濕地和公益林中心主任鄧伯龍介紹。頂層設計更加完善,對試點工作的基本原則、贖買任務的劃定、贖買對象及要求、贖買資金來源和支付方式、贖買工作程序和所需材料、贖買保障措施、贖買參考合同均作了詳細的要求,解決了此前贖買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例如,《方案》明確了贖買的重點。即,群眾貸款造林優先、投工投勞造林次之;已造成林的用材樹種(松、杉、柏)優先、其他喬木樹種次之;建檔立卡脫貧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優先,權屬為個人的優先、集體次之。保證了資金全部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助推實現鄉村振興上面。此外,《方案》還對單戶贖買面積進行了明確,規定每戶農戶贖買面積原則在100畝左右,解決了2018至2020年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壘大戶”現象,使有限的資金盡量匯集更多群眾,減少農戶之間的矛盾。
工作流程更加順暢。麻陽河保護區面積橫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和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兩地,工作推進上較為複雜,為此保護區管理局通過切實加強與沿河、務川兩縣人民政府、縣自然資源局、縣林業局、涉及鄉鎮的對接溝通,為人工商品林贖買工作掃清了許多障礙。
“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是新興事物,國家稅務機關在辦理不動産變更登記時,認為商品林贖買就是買和賣的關係,贖賣方也就是老百姓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後面我們經過溝通協商,確認不徵收該稅。還有就是2018年啟動不動産權屬變更登記時,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産登記中心反饋説他們系統裏沒有‘人工商品林贖買’變更子菜單,通過縣自然資源局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增加了這一項。”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唐曉宇介紹。
宣傳引導更加有效。“只要確定為贖買對象,就可以一次性得到幾十萬的收入,這對農村群眾來説,是擠破頭都要爭取的,但畢竟指標有限,我們在開展工作的時候特別注重宣傳教育,首先是説服群眾,優先贖買的都是生活更為困難的農戶。另外,就是要求贖買林地不得有任何林權糾紛,幾家共有的林地必須簽署好後續資金分配的保證書經過村委會公證蓋章之後才列入。這也促使群眾主動化解了存在多年的林權糾紛和社會矛盾。”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趙晉告訴記者,保護區通過遵循“把握好政策機遇、執行好政策規定、化解好矛盾糾紛、謀劃好後續産業、守護好自然生態、遵守好廉潔紀律的原則”,試點工作推進得非常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資金使用上,習水保護區作了積極的引導。在贖買同民鎮藺江村農戶商品林時,保護區管理局提出按照4850元/畝的價格贖買,每畝剩餘的150元以入股的方式用於發展林下養蜂和茶葉等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提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
“藺江村古茶樹資源豐富,有野生古茶樹1萬多株,是適合在保護區內發展的生態産業。後來我們利用這筆資金和其他的幫扶資金,又種植了1032畝茶葉,養了300桶蜂,今年的産值達到了42萬元。所獲得的利潤村合作社留下17%用於發展,其他的都分給了入股農戶。産業步入了正軌,後期群眾的收入來源也更有保障。”藺江村黨支部書記黃偉説。
雖然貴州省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效、獲得了保護區群眾的認可,但持續推進或擴大範圍仍然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首當其衝的就是贖賣需求大但贖買資金不足的問題。
“根據我省財政預算實際,2021年至2025年安排的贖買改革試點任務為8.2萬畝,資金安排為41525萬元。但據不完全調查,我省有關市縣和自然保護區申請贖買的面積已經超過80萬畝,群眾的積極性很高但指標少,一時還難以滿足需求。”貴州省林業局局長胡洪成指出,下一步全省林業系統將探索更加多元的資金籌措渠道,有序推進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同時要更加強化對保護區內群眾的生計轉型引導,通過發展自然教育、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産業,帶動保護區群眾穩定增收。探索建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助力貴州打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