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11月18日電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江縣切實做到群眾有所想、政府有所應,群眾有所需、政府有所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有所育 服務完善
11月15日,在&江縣方召鎮交汪小學,學生坐在教室裏上課,書聲瑯瑯。該小學的建成開學,解決了附近村寨適齡兒童入學問題,並緩解了中心小學的入學壓力。&江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3所,在校生31656人,專任教師1869人。
過去十年來,&江教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教育投入累計達到33.77億元,學校新(改擴)建項目125所,新增“班班通”設備817套,實現了“最好的房子在學校,最美的環境在校園”。以“組團式”教育幫扶模式,教風學風得到全面提振,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辦學活力顯著增強。
民樂其業 幹勁更足
十年來,&江縣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落實減負穩崗擴就業系列政策舉措,年均組織就業招聘200場以上、提供崗位11萬個以上,開展就業創業培訓120萬人次。
為暢通農戶務工道路,&江縣不僅把農戶送到企業,還把“工廠”搬到村民家門口。走進貴州萬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只見工人們邊挑選香菇,邊開心交談。該龍頭企業先後帶動100余戶農戶從事菌菇種植,提供就業崗位5萬餘人次,累計培養種植技術人員200餘人,帶動600余戶農戶增收。除了在基地務工,群眾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在家門口就掙了“雙份錢”。
人悅其行 物暢其流
走進&江縣革一鎮新江村,公路在村莊田野間蜿蜒,將秀美村莊、生態果園串聯在一起,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以前出門走土路灰塵大,現在鋪了水泥馬路,村裏人不管是去趕集,還是賣枇杷都方便了。”新江村枇杷種植戶楊安江説。
革一鎮新江村地處偏遠,交通落後,人口稀少,過去村民&&村子只有一條不足兩米寬的土路。村裏種植的枇杷等農特産品也受交通制約銷路不暢。如今,縣道通組公路完工,道路暢通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十年,&江縣交通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交通通行狀況明顯改善,累計實施普通國省道改擴建172余公里,新建改造農村公路704.627公里,解決了12萬農民群眾的出行難題。
老有所養 待遇提高
溫馨的環境,安詳的生活,需要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做實做細,讓千千萬萬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在敬老院不僅不感到無聊,還覺得像家一樣的溫暖,其他單位也經常組織活動來看望我們,過得很開心。”在&江縣中心敬老院,75歲的楊長江樂呵呵地説。敬老院開設長者食堂,為轄區內75周歲以上戶籍人口提供配餐、助餐服務,設置了棋牌室、閱覽室等功能室,積極開展手工益智作坊、養老防詐騙主題宣講等活動,進一步打造更為便捷、更加優質的為老服務生活圈。
住有所居 保障更好
“外面大雨,屋裏小雨,外面雨停了,裏面還在滴水。”談起以前住的老房子,67歲的&江縣施洞鎮貓坡村張立軍皺了下眉頭,他站在兩層的小洋樓前,又恢復了笑容,“以前都不敢想,我們也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張立軍家中勞動力不足,家庭收入低。幾年前,在享受國家危房改造補助政策後,建起了一棟兩層高的鋼筋水泥房,一家人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現在又種上了幾畝西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十年來,&江縣加大投入力度,推進棚改安置房建設;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通過修補路面、改造管網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為符合條件的市民提供公租房,減輕租戶經濟負擔;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危房改造,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8870戶、近3.7萬農村貧困人群告別了低矮破舊、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基本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歷史性轉變。
這十年,&江縣圍繞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實施好民生工程,在教育、就業、交通、養老、住房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平均每年佔財政支出的72.4%以上,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馮桂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