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納雍:鄉村振興好“風光”

2022-11-06 10:44:5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11月6日電(盧志佳)近年來,貴州省納雍縣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利用閒置的石漠化山地發展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項目,烏蒙山深處的好“風光”,為鄉村振興高效“蓄能”。

  納雍縣新房農業光伏發電站。新華網發(納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納雍縣陽長鎮新房農業光伏發電基地,一座座光伏發電板有序排列,黑色的板面高效吸收太陽能,將烏蒙山深處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向全國各地。在石漠化閒置山地上建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僅土地流轉費用,就能給當地帶來200多萬元的收入。

  納雍縣一處風力發電項目。新華網發(納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陽長鎮大房子村村民左光宏家流轉了7畝地給光伏發電項目,每畝地每年的流轉費是500元,一年下來就是3500元的純收入。“這幾畝地土層薄,土質也不好,基本上都是石山,種農作物的話不划算,基本上沒啥收成。”左光宏覺得,流轉出去建光伏發電項目可以説是一舉兩得,一方面自己增加了收入,也為家鄉建設作了貢獻。

  據介紹,新房農業光伏發電項目佔地3669畝,項目投資4.86億元,裝機容量100兆瓦。項目於2019年9月開始投建,當年12月開始投産以來,已累計發電2.4億千瓦時,年産值約5019億元。

  2022年2月25日,納雍縣曙光農業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儀式。新華網發(納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納雍縣鍋圈岩鄉,當地的光伏電站佔地面積約1300畝,總投資2.73億元,設計容量為73兆瓦。建成後,每年預計發電量7708萬千瓦時,項目運行期內,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8噸。項目建設有力帶動了當地就業,切實為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時,每年60余萬元的土地流轉費也進一步讓當地農民獲利。

  鍋圈岩鄉黨委書記岳朝介紹,為推進産業疊加,實現光伏産業效益分配最大化,鍋圈岩鄉將光伏産業與現代農業、特色種養業相結合,積極推行“農光互補”模式、大力發展“板下經濟”,計劃在項目廠址上養土雞及種植魔芋、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形成上有光伏、下有種植養殖的立體模式,讓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經濟效益最大化,形成綜合一體化鄉村生態産業鏈新模式。

  納雍縣陽長鎮海摩社區阿期坡光伏發電項目。新華網發(納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除了光伏發電,鍋圈岩鄉大濫壩風力發電廠的20座風力發電車每年可為電網發電8519萬千瓦時,整個風電場累計産值1億多元,每年能夠節約標準煤約6萬噸。發電廠充實了納雍電網電源的多樣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用電質量。

  電廠建成後,從前只有羊腸小道的大濫壩通了産業路,每到節假日,周邊游客就上山一睹“大風車”容顏,昔日荒山坡,成了旅游觀光點。

  據悉,納雍縣目前共有光伏和風力等新能源項目28個,在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和促進當地就業的同時,每年可向電網補充“綠電”6億度,産值2.5億元,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責任編輯: 吳雨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