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安順:逐綠而行 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2022-10-15 12:13:5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10月15日電 環境空氣質量長期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每年均保持在100%,十年來向長江、珠江輸送優質水源100多億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9.03%……近年來,貴州省安順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如今的安順,逐綠而行,讓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這座城市最靚麗的名片。

安順城區。新華網發(詹艷 攝)

  厚植屏障保青山美了生態富了民

  過去,普定縣是貴州乃至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典型縣份之一,喀斯特發育類型齊全、生態極為脆弱、人口密度長期高居全省各縣之首,每平方公里已達到450餘人,是全國喀斯特山區人地矛盾最為尖銳的縣。

  “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是植被覆蓋度低,水土流失嚴重,從而導致出現‘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從根本上治理石漠化,造林綠化、恢復植被是首要措施。”普定縣發展和改革局農村經濟股負責人任啟焱介紹。

普定梭篩石漠化治理示範點。新華網發

  經過不斷探索和總結,在當地幹群的共同努力下,普定縣抓住林草植被恢復這一關鍵,全面推進石漠化山區植樹造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輻射帶動山區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採取短期以辣椒、大蔥、生薑等高效農作物種植發展高效農業,長期以梭篩桃、冰脆李等經果林種植發展特色經濟,實現項目區生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普定的石漠化治理只是安順市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十年來,安順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05萬畝、營造林51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861平方公里、綜合治理石漠化1460平方公里,石漠化減少面積和幅度居全省岩溶地區前列。

  經過近十年的治理和發展,光禿禿的石頭山上長出了綠樹,不斷增加的“綠色”,讓安順的發展更有底蘊。

  多管齊下護綠水城市有顏百姓歡

  漫步在安順婁湖生態濕地公園的環湖步道上,垂柳依依,碧波蕩漾,讓人賞心悅目。如今,優美的水生態為安順這座城市增添了幾許“靈氣”。

  過去,由於沒有雨污水收集排放系統,周邊污水基本為自然排放並流進湖內,時間一長,臟和臭使得周邊居民苦不堪言。通過實施婁湖生態整治,應用海綿城市實施方式為建設手法的婁湖生態濕地公園,現在已是一個集旅游觀光、生態休閒為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公園。

安順婁湖生態公園。新華網發

  婁湖的生態環境變美,是安順河湖治理蝶變的生動寫照。如今,安順每條河流、每個水庫、每個湖泊都有河長來管,迎來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生態新格局。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近年來,安順市圍繞水生態保護做文章,把打造水美安順放在首位。構建了市、縣(區)、鄉和村四級河長體系,設立河長1662名,其中市級河長33名,縣級河長183名,鄉級河長485名,村級河長961名,落實河流(湖庫)保潔員,聘請民間河湖義務監督員,將日常巡查、問題督辦、情況通報、責任落實等納入一體化管理。積極探索實施“河長+檢察長”的“兩長”巡河機制,推行“河長制+精準扶貧”治水思路,打造休閒觀光産業,助推鄉村振興。

  不僅如此,安順市還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理念,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到節約水資源、發展水經濟、維護水生態、保護水環境、保障水安全的行動中來,為構建生態宜居、人水和諧的美麗安順夯實了基礎,是全省第二批成功創建為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城市。目前,安順市累計建成市級節水型載體501個,省級節水型載體126個,建成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和水效領跑單位4家,建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5個,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完成率83%,在全省名列第一。

  鋪好綠色發展的底色,才有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如今的安順,以生態打底,用綠色作畫,城市有“顏值”更有“産值”,在新征程上,美麗安順將繼續逐綠前行。(欒小琳)

[責任編輯: 吳雨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6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