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眾志成城 同心戰疫丨平凡的人們,不平凡的一天

2022-09-20 08:40:23  來源: 貴州日報

  “大寶貝,小心肝,快點下來做核酸,十點鐘收攤攤……”9月19日清晨6時,貴陽市雲岩區欣歆園小區居民聽到窗外的“鬧鐘”,一骨碌下床。小孩兒臉都來不及洗,衝著窗外喊:“徐叔叔,你來了。”

  “咯吱”……小區道路上,騎電動車的男人剎車、停好,站起來揮揮手。

  一會兒工夫,樓道裏已經響起“篤篤篤”的腳步聲,1棟、2棟、3棟……居民以樓棟為單位,依次排隊下樓做核酸檢測。年長者見到男人,客氣地問候:“徐躍,早!”小娃娃們則親熱地打招呼:“叔叔,早上好!”

  徐躍是小區3棟3單元402的住戶,也是一名志願者。晨光中,口罩和面屏遮擋著面目,但從那眉眼之間,也能看出略顯羞澀的笑意。

  徐躍説,這個既幽默又接地氣的花式喊話,是集眾人之智編的順口溜,“沒想到一喊就‘火’了。”很多小區居民專門打來表揚電話,“有創意,聲入人心。”不少居民表示,每天早上,只要一聽到小喇叭裏響起“寶貝”,就從睡夢中笑醒,下樓做核酸檢測。

  “寶貝,嘴巴張大……”早上9點25分,貴鋼醫院外科護士龐海燕正為市民進行核酸採樣,突然,她愣住了,嘴裏驚喜地一遍又一遍重復著“寶貝”“寶貝”。眼前這個小男孩,正是她的兒子。龐海燕堅持在抗疫一線,半個月沒有回家,母子相見,淚水一下子涌上眼眶,她使勁地眨著眼,不讓淚水模糊視線,孩子沒認出全副武裝的媽媽。採樣完後,才説上兩句話,兒子就被爺爺奶奶帶走。龐海燕趁著抹酒精的工夫,迅速回望了一眼,然後轉過頭,對下一位檢測者説:“來,嘴巴張大……”

  “親愛的大白,辛苦了!雖然我們看不見你們的臉,也不知道你們的姓名,但深知你們是人間四月天。”上午10時,在貴州警察學院,幾名學生將一封封簡短的感謝信塞到醫護人員手中。同學們説,自疫情發生以來,醫護人員每天大清早就來到學校,穿著防護服,守護著我們的健康,真的很辛苦。

  “雖然辛苦,但很值得。”這不僅是醫護人員的回答,也是“的哥”余太湖的心底之言。

  中午12時20分,雲岩區三橋志願者車隊的計程車司機余太湖接到社區群消息,“康馨園小區,送一位直腸癌患者去省醫。”

  “收到!”余太湖二話不説,放下剛剛扒了兩口的盒飯,跳上車就走。這一上午,他已經送了4個需要做血液透析的病人到醫院。“把這個患者送了,馬上要趕到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接一位産婦回家。”由于時間緊,老余聊上兩句就得離開,“貴陽人,就該為貴陽出力。”

  “同學們,今天我們這堂課,講的是串聯和並聯。”下午14點30分,貴陽市雲城中學的上課鈴準時響起,初三(三)班班主任錢凱走進教室,課件內容放映在大螢幕上,線上線下的同學認真聽課、做筆記、舉手提問……

  “全校1000多名學生,上周有800多名學生回家。”從那時起,學校開啟了“雲”端教學,同學們無論是留校的還是回家的,都在雲上課堂相見。錢老師説,上網課,孩子們多少有點不適應,有時錯題率比較高。因為是初中畢業班,有同學難免急躁,想回學校,他安慰學生們:“山有峰頂,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回轉。我們的堅守,將成為疫情中的光,匯聚起來一定能照亮光明與未來。”

  “爸爸,我看到一閃一閃的光,你在車上嗎?”16時許,貴陽市交管局雲岩區分局三中隊民警郎啟文駕車回單位拉物資。

  郎啟文的家與單位僅一墻之隔。每當駕車回營,他都會事先和6歲的女兒、4歲的兒子“通通氣”。兩個小孩便趴在窗戶前,等待“閃光燈”的約定。

  郎啟文被安排到連接觀山湖區和白雲區的重要幹道——市北立交卡點,十多天來,他不僅是卡點最剛的“守”,也是最柔的“護”。當癌症患者需要到省腫瘤醫院就診時,他送;當80多歲的老人要去貴醫附院做血液透析時,他幫……已經數不清幫過多少人,但郎啟文從沒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在戰鬥。“值守卡點時,每當看見有同志出示通行證,急著趕往一線去救治、去支援,我的內心都會涌上一股暖流。”雙方微微點頭,確認過眼神,就是對彼此守護的支援。

  “來了?今天燒了排骨,做了兩個小菜,都是你們愛吃的。”傍晚18時許,家住貴陽觀山湖區世紀城街道睿力上城的吳倩笑盈盈地打開門,同住觀山湖區的兒媳領著小孫子來吃晚飯。吳阿姨一邊聊著家常,一邊給他們盛飯。

  “媽,您當志願者很辛苦,我來吧。”

  吳倩是世紀城街道的一名志願者,需要進行核酸採集時,她5點集合,進行資訊登記、到府採集……工作強度不小,大家都勸她歇一歇,可吳倩堅定表示:“我的兒子是人民警察,也奮鬥在抗疫一線,我作為母親,不能拖後腿。”

  吳倩説,我的身體好,還能繼續幹,等疫情過去了,再和老姐妹們相見,接著排練舞蹈。

  等著相見的,還有家住烏當區觀雲小區的詹建軍和秦風這對好鄰居。晚上20:50,秦風家的門鈴響了,開門一看,把手上挂著袋子,兩個小瓜、一把蔥和幾個辣椒……手機震動收到資訊:“東西收到了吧?建軍”。疫情當下,兩家雖然不能串門,可這份鄰里情更顯溫馨:前兩天,詹建軍家的飲用水喝完了,秦風幫他扛來一桶;現在,詹家陽臺上開辟的蔬菜小園裏辣椒成熟了,他就摘下來,按響鄰居家的門鈴。

  深夜23:30,省將軍山醫院。

  康復隔離病區負責人呂霞忙得連軸轉,“這個點兒不是最忙的,淩晨兩三點,才最忙。”她頭也不抬地説,微信群裏不斷“嗡嗡嗡”,來的資訊既有省外專家的指導意見,也有病人轉運的資訊,還有隔離病區護士的最新報告。她手中的動作很穩,語速卻很快,“休息?從9月份到現在,有兩次休息的機會,都被我拒了。”呂霞説,“我是幹急診工作出身,我不怕苦。再説,每天都有患者,怎麼能休息?”

  話音剛落,微信群推送“來病人了”,她迅速通知污區醫護人員做好接診準備,安排護士進行生命體徵監測和血標本採集,醫生迅速詢問病史、檢查體格、做心電圖,“我們爭取一個小時以內拿到結果,完成上報……”(記者 劉丹) 

[責任編輯: 劉昌餘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5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