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稻浪滾滾。走進西秀區劉官鄉大黑村,放眼望去,滿眼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稻田裏散發着稻穀的陣陣清香,綠油油的水稻長出了健壯的稻穗兒,沉甸甸地壓彎了稻稈。
“這些水稻長勢還不錯,只不過連日來持續高溫,田間水分蒸發量大、失水快,我們早晚要勤灌溉,保持田間水分……”一群老年農業專家們正在田頭給村支書楊秀珍指導生産。
“自2015年市老科協與大黑村簽訂科技幫扶協議以來,蔣姨就經常帶着老專家們來到這塊黑土地調研培訓指導,大黑村産業豐富了,基礎設施完善了,鄉村呈現更好的風貌。”西秀區劉官鄉大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楊秀珍介紹道,為推動脫貧攻堅及助力鄉村振興,8年來市老科協協調資金190余萬用於大黑村的産業發展和旅游建設。8年來,大黑村引入優質水稻近40種,其中有市農科院培育的“夜郎紅841”,省農科院培育的“莽稻”系列,引入茶葉品種兩種,引入優質果蔬十余種,大黑村産業發展呈現多樣化和特色化。
楊秀珍口中的“蔣姨”是退休老幹部蔣貴娥。2016年4月退休後,滿懷激情和幹勁的蔣貴娥沒有選擇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一心撲在關心下一代工作和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年人體育事業中,親力親為服務青少年、服務農村發展、服務老年體育事業。“我們一幫老同志退休後的共同心願是不忘初心,繼續發揮餘熱。身體力行地繼續在基層、在鄉村、在各個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我們就是一群陽光老人。”蔣貴娥説。
來到大黑村的山核桃種植基地,已是80歲高齡,仍長期堅持參加老科技工作者志願服務團的農業專家李國瑞正耐心地給村民指導如何管護樹苗。“老專家們來了,不只帶來了新品種,也讓我們有了新收入。育苗時每個月有3000元工資,現在打零工每天也會有80到100元不等的收入。”村民李友嬋高興地説。
蔣貴娥、李國瑞正是我市“瀑鄉紅老”展現“發展有老”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離退休幹部政治立場堅定、工作經驗豐富、群眾基礎深厚等獨特優勢,不斷激發離退休幹部熱情,深入實施“政治引老、優質敬老、發展有老、文娛育老、強能為老”五大行動,創新打造“瀑鄉紅老”品牌,推動離退休幹部黨的建設、服務老幹部工作水平、老同志作用發揮、發展老年教育事業等工作不斷邁上新&階、取得新突破。
“寧移白首之心,不墜青雲之志”,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各條戰線上,都活躍着離退休老幹部的身影,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投身到安順高質量發展征程中,成為一道美麗的“銀色風景線”。
在西秀區舊州鎮老年大學裏,志願者老師正在給詩歌班老人們講解傳統的詩詞歌賦。據了解,為進一步傳承舊州鎮深厚的屯堡文化,舊州鎮老年大學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和新時代社會發展特點,開設了花燈班、詩歌班、民樂班、軍樂班、健身班5個特色班,利用民俗趕集、周末節假為契機,以地戲、花燈、詩歌、民樂等為文化傳承主要內容,傳承弘揚古鎮文化風韻,鞏固文化自信,也展現了老年人風采,做到了“文娛育老”。
“鄉村振興氣象新,百業興旺感黨恩。黨員幹部往前領,廣大群眾要跟緊……”在舊州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的健康小戲&,一支由退休老幹部組成的花燈隊正在用舊州花燈的形式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傳統民樂的清揚和屯堡山歌的婉轉,引得過往群眾駐足觀賞、鼓掌點讚。
“花燈是舊州鎮百年傳統文化活動。通過花燈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創作一批接地氣的作品,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做群眾感受得到的事,宣傳黨的政策方針,提高居民文化素質。”據舊州鎮老年大學副校長、“瀑鄉紅老”志願服務站站長石永達介紹,近年來,舊州鎮結合實際,建立舊州鎮老年大學,創新打造新時代“瀑鄉紅老”文明實踐站特色品牌,為鎮轄區老年人搭建了展現風采、發揮餘熱的平台,通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以風化俗等方式,充分展現“瀑鄉紅老”時代風采。
在“瀑鄉紅老”品牌建設中,我市還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踐行“政治引老”,利用“瀑鄉紅老”活動中心,持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開展離退休幹部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離退休幹部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讓離退休老幹部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
同時,在實施“文娛育老”“發展有老”“政治引老”外,我市積極推進“優質敬老”,推動建成集老幹部政治學習、活動開展、文化娛樂等為一體的“瀑鄉紅老”活動中心(站、室)7個,全面保障老同志作用發揮有陣地有平台;強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設,依託老幹部工作網、微信公眾號、“數字黔老”平台的“一網一微一平台”,大力宣傳一批典型事跡、總結一批成功經驗,充分肯定離退休幹部發揮作用的顯著成績,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調動廣大老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僅能為地方經濟建設繼續貢獻力量,也能使老同志在社會發展中收穫參與感和獲得感。”市委老幹部局副局長高開鵬説,近年來,市委老幹部局深入實施“政治引老、優質敬老、發展有老、文娛育老、強能為老”五大行動,創新打造“瀑鄉紅老”品牌,用心用情做好老幹部工作,讓廣大離退休幹部在政治上有榮譽感、組織上有歸屬感、生活上有幸福感。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安順有13000余名老同志踏上新征程,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奮戰在鄉村振興、基層宣傳、和諧社區建設一線,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凝聚力量發揮餘熱,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默默添磚加瓦,為推動安順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