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老徐”的時候,他正在認真初分預檢煙葉。
“老徐”名叫徐天懷,是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阿戛鎮鹽井村村民,今年60歲的他有多重身份,退役軍人、“老煙農”、育苗管理員、青飼料“供應商”等,一年四季,老徐總有忙不完的事,但他不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他説:“有事做心裏才不慌。”

徐天懷正在更換誘捕器誘芯。
再擇業,種煙成最好選擇
1986年,當了5年兵的老徐回到老家,回鄉後的老徐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我看到周圍好多人都在種煙,我也開始種煙,比種包谷、洋芋收入高、划算。沒想到,這一種就是三十幾年。”説起種煙經歷,老徐娓娓道來:“早些年種煙確實苦,不像現在有合作社專業化服務,有那麼多先進設備,以前就是全靠人力。”
不怕苦不怕累是老徐的基本特點。他善於學習總結,努力鑽研技術,如今已成為種煙的“行家裏手”。育苗、田管、采收、烘烤等各環節管理、標準、技術都成了印在他腦子裏的本能,種植面積也從最開始的幾畝地,到如今常年穩定在18畝。
“雖然今年氣候很特殊,但我家的18畝烤煙都長得好,這一房烘烤出來的煙葉質量就相當不錯。”老徐指着烤房裏還未下炕的煙葉説着:“不誇張的説,我種煙的經驗是十分豐富的,再加上輔導員的指導,我的收入就更有保障。單獨烤煙這塊,今年預計收入7萬元以上。”
再當“排頭兵”,帶頭勤“致富”
老徐始終牢記自己的“軍人”身份和退伍不褪色的“使命”,經過多年努力,老徐組建了一支專業化隊伍,在烤煙育苗、科技項目服務等方面帶動務工增收。
“我已經當了12年的苗管員了,2011年組建了育苗隊伍,每年年初開始,我帶領育苗隊伍參與合作社烤煙育苗,讓大家有事做掙點錢。今年育苗人均收入3千多元,其中有兩個隊員收入超過了1萬元。”徐天懷自豪地説:“我育的煙苗質量都挺高,煙農對我十分信任。”

育苗隊員在給煙苗剪葉。
除了育苗,這支專業化隊伍還給水城區鹽井煙葉工作站安裝誘捕器、太陽能殺蟲燈,製作和管理蚜繭蜂田間小棚等,通過為烤煙生産科技項目提供人工服務增收。“一整年下來,這支隊伍又能增添4萬多元的額外收入。”老徐説。
對蚜繭蜂、誘捕器、太陽能燈、蠋蝽這些綠色防控技術老徐他們都很熟悉了,以蟲治蟲、物理殺蟲的綠色防控技術在烤煙生産的應用對老徐他們不再是新玩意。
“平常我們宣傳綠色防控技術、綠色防控理念,帶動其他人用起來。”專業隊隊員王龍義補充到。
瞅準機遇,搖身一變“供應商”
2019年,老徐看準水城區齊心村生物防治中心蠋蝽繁育需要大量繁育黏蟲這一“商機”,搖身一變,成了給黏蟲提供玉米青貯飼料的“供應商”。
剛開始老徐自己承包了一片地,每年種植三到四季玉米。2022年,受氣候影響,老徐的青飼料長勢緩慢,水城區煙草局(分公司)和米籮合力烤煙綜合農民專業合作社&&願意無償提供大棚場地給老徐試種青飼料。

在大棚內種植的飼料用玉米。
“今年利用齊心育苗大棚閒置期種植青飼料,生産周期短、效率高,原來一個周期下來要60天,現在只需要45天左右。”説起青飼料種植,老徐滔滔不絕:“大棚種植密度比外面更大,産量更高,外面種四季大棚裏預計三季就夠了。我每年供應生物防治中心4.5噸青飼料,收入大概14萬元。”
老徐告訴筆者:“我已經報名考駕照,考過了就買輛小轎車來開,如今生活是越來越好了,只要還做得動,我就要繼續忙下去。”(易凱 鐘以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