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老把式”PK“新農人” 劍河一對父子從較勁到認同

2022-08-13 10:07:32  來源: 貴州日報

  因為種養業觀念上的衝突,萬兆榮和萬祖祥父子倆飯桌上沒少“拌嘴”。

  “種這個養那個,忙都忙不過來,又沒得多少經驗和技術,到頭來啥都幹不好。”60後父親萬兆榮對兒子一口氣發展多元産業頗不認同。

  “不試試咋個曉得搞得成不,現在講究的是新理念、新技術,老一套已經落伍了。”90後兒子萬祖祥卻認為産業發展要走新路,有著30余年種養業經驗的父親太“保守”。

  劍河縣岑松鎮對門村這對父子倆長達十年的“交鋒”,也是“老把式”與“新農人”之間的“較量”。

  在萬兆榮看來,自己種養業搞了幾十年,從來都是集中精力專心搞好一樣,求的是一個穩妥。

  而在萬祖祥眼裏,立體化新型迴圈種養業已是新趨勢,綜合效益要比單一種養業高得多,應該搏一搏。

  “父親主要擔心我的技術和經驗不夠,認為不如一樣一樣地做,等積攢了更多資本再考慮。”萬祖祥説,父親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他為此做了充分準備,先後參加了各類種養業技能培訓,並在網上自學了不少知識,有信心做出點成績。

  抱著“不服輸”的態度,萬祖祥在2012年同時養殖了豬、雞、鴨、牛、羊,又在附近山林裏種植了枇杷樹、桃樹和梨樹,將養殖牲口的糞便挑到果樹林裏做農家肥,光成本就節約了一大筆。同時還在林間放置了蜂箱,既有利于傳播花粉,又增加一項收入。

  “這種搞法看起來還是要得,搞得好收益要翻幾倍。”看著兒子搞的迴圈種養業漸入佳境,萬兆榮漸漸放下了心裏的成見,轉變了觀念,也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嘗試種植果樹和中藥材鉤藤。

  據統計,萬兆榮從2014年開始先後共養殖了1500只本地鴨子、200只本地土雞、80頭山羊和26頭牛,種植了30余畝果樹和5畝中藥材鉤藤,還帶動了村裏十余名村民致富。

  “我還比他多搞了一種中藥材,可有成就感了。”萬兆榮開心地説。

  正當萬兆榮轉變觀念,把迴圈種植養殖業發展得有聲有色,父子倆交流、溝通越來越順暢的時候,2016年,兒子萬祖祥産業發展出現了波折,不僅貸款買的十多頭配好種的母豬“全軍覆沒”,牛羊養殖和養蜂産業也因資金短缺以及技術問題先後停滯。

  “原以為已經擁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沒想到在實際發展中還有這麼多不足。”萬祖祥有些不好意思地説,自己步伐邁得太大,産業發展太多、太快、太廣,技術跟不上,精力也顧不來,父親對自己的“告誡”是有道理的。

  産業發展道路的不順,並未擊垮萬祖祥的信心,他一邊琢磨著“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一邊觀察起父親的“種養之道”,開始向父親“取經”。

  在父親的建議下,萬祖祥近兩年“專心”養起了豬,平時將豬糞拿去“養”田,田裏也跟村裏其他村民一樣放養了稻田魚。

  “養豬成本大,價格不穩定,還不如養羊,成本低,均價至少在30元以上”。看著兒子發展産業再次有了“起色”,萬兆榮欣慰之余也有不同的“聲音”。

  “小豬已經賣出名氣了,生意正好,要不在圈舍再隔出一塊地方養羊,再多種些水稻和蔬菜,根據市場需求再看要不要擴大。”盛夏的傍晚,萬祖祥認真地跟父親商量了起來。

  “也要得,我們一起搞,同心協力爭取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致富。”萬兆榮看著成長了的兒子喜上眉梢,父子信心滿滿準備齊心大展拳腳。

  從“針鋒相對”到“攜手並肩”,萬兆榮、萬祖祥父子倆的産業發展故事,如石落靜潭,蕩起層層漣漪,為對門村村民發展迴圈種植養殖業提供了示范與思考。如今該村油茶、中藥材、稻魚等種植養殖業揚起風帆,發展勢頭正勁。(記者 陳丹 李卓檬)

[責任編輯: 王雪松 黃勇]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