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繁華城鎮,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蔥翠碧綠的山林茶場,拔地而起的産業園區,歡樂的舞步跳起來了,幸福的歌兒唱起來了……一幅幅和諧美麗畫卷,描繪出安順各族兒女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風貌。
安順市作為歷史上“調北征南”屯軍的邊疆要道,是我國西南地區較為典型的多民族匯集與交融的城市。全市轄3個民族自治縣、10個民族鄉,民族地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0.6%,居住有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5個民族。
近年來,安順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緊盯“三敢”經驗闖新路,共生繁榮譜新篇主題,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共生繁榮的“安順樣板”,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縮影。
政治引領踐初心
上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鎮寧自治縣馬鞍山合作社探索創建了“季節包工”的管理模式,毛澤東主席高度重視,將《季節包工》收入其親自主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並撰寫按語。極大地鼓舞了安順各族人民團結協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鬥志,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步入新時代,安順各族人民大力傳承和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勇擔追趕新使命、感恩奮進再出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先後涌現出“塘約經驗”“兵支書”等一批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先進改革經驗。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近年來,安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活動為抓手,不斷強化政治引領,積極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以初心贏得民心,以合力激發活力。安順市、縣區兩級加強對“人、財、物”的統籌、整合、調度,深化創建主題、打造主流陣地、擴大社會參與,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基層活動,繼而拓展為“進景區、進商圈、進家庭、進崗位”。目前,全市獲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示範單位命名141個(其中國家級4個);市級命名示範單位141個,命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18家。1個集體和2名個人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表彰,6個集體和11名個人獲省級表彰,市級表彰了70個模範集體、100名模範個人。
增進福祉強信心
鬱鬱蔥蔥的綠化帶、乾淨整潔的小道、寬敞明亮的綜合服務辦事大廳,社區活動廣場、活動室、照明路燈、衞生院、便民超市等公共便民設施一應俱全。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一幅美麗、和諧的幸福新社區畫卷展現在眼前。
近年來,彩虹社區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幫助各族搬遷群眾適應城鎮生活為重點,深入開展以幫助引導群眾搬遷、幫助融入城市生活、幫助實現就業創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的服務,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生活條件,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攜手共建多彩如虹的幸福生活。
彩虹社區群眾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成果的一個縮影。安順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紮實辦好民生實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順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累計爭取資金32147.1萬元,用於投入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等,突出安順優勢特色,圍繞全域旅游做好民族特色村寨規劃、保護和發展,全市2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獲得國家級命名,92個村寨獲“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村裏變美了,不僅大家居住環境好了,還吸引了不少游客來觀光旅游。我也開了一家農家樂,在自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高蕩村村民伍承凱從小在高蕩村長大,親眼目睹了隨着村寨旅游景區的建設,高蕩村煥發的生機。
走進首批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鎮寧自治縣千年布依古寨高蕩村,穿過古樸的寨門,蜿蜒的棧道串聯着交相輝映的古老村莊,用石頭蓋的布依族民居等民族特色建築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駐足觀賞。
圍繞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高蕩村充分挖掘村內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脫貧攻堅、古村落保護等建設成果有效轉化為發展鄉村旅游的競爭優勢。統籌資金2.28億元,用於對通村公路、公共廁所、布依文化廣場、精品客棧、自行車道、水系景觀等進行改造提升,打造集生態、休閒、民俗體驗於一體的民族特色鄉村旅游景點。
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認同潤民心
8月4日,在西秀區大西橋鎮河橋村舉辦着一場熱鬧非凡的“仡佬族吃新節”活動。活動現場,河橋村的村民們身着節日的盛裝,通過開荒、採新、嘗新、祭祀、送祖等儀式,讓現場觀眾切身體驗仡佬族悠久的文化和別樣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安順充分利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等民族傳統節慶,廣泛開展主題為“我們的節日”“小手牽大手”“心連心”“一家親”等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秉持春風化雨、以文化人的“滴灌”理念,安順堅持以精神相依促進人心歸聚,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特點,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幹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將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積極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幹部群眾心靈深處。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為了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多元交融互鑒的基礎上,我市充分發揮王若飛故居、陸瑞光紀念館、黎陽航空小鎮展覽館等本地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着力講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安順故事”,潛移默化地開展紅色革命教育、歷史傳統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不斷增進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同時,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的《亞魯王》《弄染之光》《阿歪寨》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分別獲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銀獎,展示了安順多彩的民族風情,增強了各族群眾“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文化自信。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近年來,不僅僅是脫貧攻堅,在教育、文化、衞生等各項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心協力共創美好家園,2021年,安順榮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奠定堅實基礎。
2022年4月,安順被貴州省推薦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申報單位。從“心”出發,再次起航。安順將繼續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學習、宣傳、實踐引領上打造精品、打造亮點,用心講民族團結故事,用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族群眾,各族群眾共同繪就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的美麗畫卷。(記者 胡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