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貴州糧食穩産增産

2022-07-10 09:11:05  來源: 貴州日報

糧田變良田 良技護“糧計”

——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貴州糧食穩産增産

  仲夏時節,青秧滿田。

  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老歐又開始謀劃來年的“種糧大計”了。

  “現在種地很省心,我一個人就種了12畝。”望著一排排青蔥的水稻秧苗,老歐眼裏充滿希望,“土地就是我們的命根子,一定要把它種好。”

  老歐名叫歐炳德,是黔西市雨朵鎮土城村村民,今年68歲。常年種地的他,皮膚早已被曬成古銅色,背也有些佝僂,但幹起農活來,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

  讓老歐種地省心的原因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2020年,雨朵鎮建設了2000余畝高標準農田,將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排洪溝、灌溉設施不斷完善,機耕道修到田間地頭,讓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來”。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近年來,貴州始終堅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讓“糧田”變 “良田”,為糧食穩産增産和糧食安全大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良策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地為糧之本,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保衛好良田沃土,是實現豐收的基礎。

  眼下,正是水稻孕穗的關鍵時期,安順市西秀區東屯鄉雙興村村級“田長”肖興龍時刻關注水稻的生長情況和全村土地的耕作情況。

  “我們村有5300多畝農田,其中高標準農田400余畝。最近,稻田用水量大,水渠容易被雜草、淤泥堵塞,我沒事就來轉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農田,肖興龍悉心呵護。

  2019年起,西秀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為目標,探索建立“田長制”責任網格,對67.5萬畝耕地發揮耕地管理、服務、保護職能作用,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加強耕地利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壯耕地的“根”,而促進社會各界齊抓共管保護好耕地,則是守護耕地的“本”。

  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望謨縣邊饒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後,及時移交給當地村委會,明確管護主體,重點對田間道路、灌排係統等進行維護,維持機耕道路面平整暢通,水利設施運作正常,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良田配良策,建好更護好。全省各地用好耕地衛片監督、衛片執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田長制”等多種措施,採取黨紀、政令、經濟、法律和輿論監督等措施,構建黨政同責、全民參與的耕地保護責任體係,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讓良田發揮長久效益。

  “巴掌田”連片提質成良田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

  相較于一般農田,高標準農田具有農田品質高、産出能力高、抗災能力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和特點。

  貴州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地和丘陵佔全省面積的92.5%,壩區耕地資源十分稀缺,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壩區優質耕地更顯重要。

  “青蛙一跳三塊地,草帽一扔不見地。”曾經,鳳岡縣進化鎮大堰村的土地塊頭小,且四處分散,當地群眾這樣的形容再恰當不過。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大堰村將以往難以實現機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雞窩地”變身宜機宜耕、能排能灌、穩産高産的“整片田”,既提高灌溉保證率、機械化作業水準,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沒有灌溉設施的時候,水稻常規畝産在800斤左右,要是遇到洪澇旱災災害,會減産到300斤到400斤。”鳳岡縣農業農村局工程師李政偉告訴記者,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旱能澆、澇能排,畝産還能提高到1000斤左右。

  2021年以來,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生産體係,貴州著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業水利工程,形成高標準建、高標準管、高標準用的農田建設格局,提升耕地品質和産出水準。

  截至5月底,我省已建設高標準農田近95萬畝,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農業産業化規模經營、群眾增收致富創造有利條件。

  “良技課堂”助糧增效

  “注意記錄,這些數據都要傳送到松桃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調度平臺,必須精準。”6月中旬,雨水較多,松桃自治縣普覺鎮真旗屯社區黨支部書記雷建軍帶領村合作社農機隊員,在村口的高標準水稻生産示范基地裏開展日常巡查工作。

  普覺鎮通過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對接省、市、縣等農技專家,開展農機實操培訓與巡回農機指導服務。

  良田配良技,增糧又增效。“要想玉米有個好收成,要注意攻苗、攻穗、攻粒三個階段。現在正處于攻苗的關鍵時期,只有苗壯,才有豐收的希望。”前不久,在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金鐘村舉辦的“田間課堂”上,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研究員胡朝鳳給村民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田間管理技術。

  倉廩實,天下安。貴州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産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目標,整合全省農業專家資源,積極開展農技人員創業創新行動,把“良技課堂”搬進田間地頭,現場傳農技、破難題,讓種植戶吃下“定心丸”。

  截至5月,省農業農村廳共組織發動全省2萬余名農技人員結合自身專業能力“揭榜挂帥”,確保348萬畝大豆種植任務農技服務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將壓緊壓實縣級主體責任,督促縣級倒排工期,加快進度,保質保量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同時,引導有條件的地方拓展資金投入渠道,提高投入標準,將新建畝均投入提高到3500元以上、改造提升提高到2000元以上,打造宜機作業、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省農業農村廳農田管理處負責人説。(記者 吳傳娟)

  

[責任編輯: 鄧嫻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