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麥村駐村幹部王維鐸(中)和卓峰(右)與村民交談。(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貴陽7月8日電(記者李黔渝)“我倆的工作是從撿垃圾開始的。”貴州省紫雲縣洛麥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維鐸説,王維鐸和卓峰是去年5月到洛麥村的駐村幹部。他們告訴記者,過去扶貧搞産業,首要目標是盡可能多地覆蓋貧困戶,讓村民收入都達標,但村裏的環境衞生卻無暇顧及。
去年5月底至8月,兩人和村幹部一起召集村民開了20多次院壩會,動員村民搞衞生。3個多月,全村從路邊的灌木叢、坡上的苞谷地和房前屋後的深溝裏清理出400多噸垃圾,多年沉積的垃圾被一清而空。
隨後,洛麥村建立了長效機制,每家配齊了垃圾桶,保潔員按照負責區域每週打掃三次衞生,人居環境大為改觀。
“兩張板凳,誰都願意去坐乾淨的那張。”王維鐸説,幾個月的垃圾沒有白撿,和村民熟了,開展工作也越來越順手。

這是洛麥村的千畝壩區。新華社記者 李黔渝 攝
洛麥村村支書簡生勇介紹,村裏産業發展有喜有憂,養豬産業因預判今年豬價下跌,生豬在去年年底全部出欄後,暫未養殖。食用菌産業基地6月底遭遇洪災,110個食用菌種植大棚由於處於低窪地,有一半被水淹,村裏發展産業十分不易。
洛麥村村幹部們告訴記者,發展産業如果沒有紮實的規劃和市場調研,很難説服村民跟着一起幹。目前,全村仍有一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村民們致富增收仍需産業支撐。
今年年初,駐村工作隊爭取到幫扶資金11萬元,用於發展洛麥村辣椒育苗産業,成功培育的110余萬株辣椒苗一售而空,還帶動起周邊村參與種植。
記者看到,漫山的朝天椒已進入採摘收穫時節。村民李井榮種植了100多畝辣椒,銷路早已對接好。
兩名駐村幹部告訴記者,駐村一年來,大家在産業發展中也總結出了經驗,要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規模,每年保證有穩定的收益,把事情一件一件幹紮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