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促進城鄉創業就業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2022-07-05 09:21:44  來源: 貴州日報

促進城鄉創業就業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民生加碼 幸福加倍

  六月,烏江兩岸風光旖旎,村民笑容滿面。

  “村裏有了醫保服務經辦窗口後,醫保報銷不用跑出村,方便了。”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村民楊大爺説。

  2021年,黔西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村級經辦服務窗口,把醫保窗口服務搬到村民“家門口”,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來,貴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斷提高尊重與保障人民各項基本權利的水平,民生領域亮點紛呈,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民生工作花繁果碩,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安全指數、滿意指數越來越高。

  堅持就業優先 築牢民生之本

  這兩天,黔西市谷裏鎮清明村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十分熱鬧,工人們正忙着采收竹蓀。

  “一天能掙80元至100元。”村民楊美在基地工作半年多,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

  就業穩,則民心安。貴州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就業政策,着力擴大容量、突出重點、優化服務,千方百計穩住群眾“飯碗”,每年新增城鎮就業60萬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一方面,加大就業政策兌現落實力度、開展“萬企幫萬家”穩崗就業行動等舉措提升就業容量;加大就業幫扶車間建設,依託産業大力開發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群眾就近就業創業。

  另一方面,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與對口幫扶城市和黔籍務工人員較為集中地區加強溝通&&,完善協作機制,暢通輸出渠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貴州大力開展“貴州電工”“貴州廚師”“貴州繡娘”等技能培訓,多元化探索群眾增收新路,切實提升群眾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眼下,正是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關鍵期。貴州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廣泛舉辦重點行業、中小企業供需對接會,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舉辦各類校園招聘活動。同時,深入挖掘&&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中的就業機會,引導畢業生到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就業創業。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我們將以實施‘十四五’促進城鄉就業創業規劃為引領,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精準發力,確保全省就業大局總體穩定,着力推動群眾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破解“急難愁盼” 提升民生成色

  聊天、下棋、繪畫、唱歌……遵義市桃溪寺康寧世紀養老院裏時常歡聲笑語。

  “服務設施齊全,結交了新朋友,晚年生活相比以前更豐富多彩了!”張奶奶説,“住在這裡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照料,護理人員24時在崗,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

  貴州始終把一件件民生小事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把一份份“民生清單”變成“幸福清單”,民生保障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人民群眾生活面貌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變化——

  特色教育強省建設加快推進。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加大普惠性幼兒園扶持力度,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基本補齊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短板,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

  健康貴州行動深入實施。率先在全國建成首個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和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全覆蓋;通過“三重醫療保障”制度,實現群眾應保盡保、應資盡資、應報盡報;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最短時間遏制了疫情蔓延,成為疫情防控好、民生保障好、經濟恢復好的省份之一。

  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穩步提高;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平安貴州建設,命案防控成效取得歷史性突破,進入全國前5位。貴州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獲命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72個,總數位列全國第5位。

  提升群眾“三感” 增強民生福祉

  5月30日,第六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胰島素專項)在貴州落地執行。11家胰島素主流生産企業的42種藥品中選,胰島素集採落地後價格平均降幅47%。

  “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好多藥品的價格都降了。我用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以前是184.6元一支,現在72元一支,一年能省4200元。”羅超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每個月都要到醫院開藥。現在集採落地實施後,他的藥品支出比以前少了60%。

  在赫章縣古達鄉中營村,村民方文忠父親突發腦溢血,到赫章縣人民醫院就醫後,“三重醫療保障”立刻啟動,大大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現在有了醫療保障,再也不用擔心看病貴了。”

  獨山縣中華社區為解決社區裏的雙職工、留守未成年人家庭學生放學回家無人看管、作業無人輔導等問題,購置了桌椅板凳、黑板粉筆等,開辦了“四點半課堂”,縣第二小學的老師組織志願者團隊,每天放學後到這個課堂輔導學生學習。

  黔西市花溪鄉利用項目幫扶資金,強化技術培訓、田間管理和市場對接,發展“短平快”勞動密集型“黑木耳”産業,吸納群眾務工5000人,發放工資50萬元。

  民生連民心,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萬戶,這些幸福美滿的故事正在城鄉之間生動上演。

  當前,迎着新國發2號文件的春風,貴州正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的“黃金十年”,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到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正不斷為幸福“加碼”,讓人民生活更殷實、更美好、更有品質。(記者 覃淋)

[責任編輯: 鄧嫻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0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