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村史館裏話變遷

2022-07-05 08:47:14  來源: 貴州日報

16年奮鬥,從修路到種樹,黔西市素樸鎮古勝村的大山綠了、山村美了

村史館裏話變遷

  夏日裏,走進黔西市素樸鎮古勝村村史館,一組組對比照片訴説著村莊的滄桑巨變,一件件老物件記錄下悠悠鄉愁,珍藏著古勝村人艱辛的奮鬥歷程,讓人置身于這個小村莊的歲月長河,回味悠遠。

  展館門邊,一個破損的手工推刨映入眼簾。“這是我曾經使用的工具。”馮長書説,16歲時,一個外地老木匠來到古勝村為鄉親們做家具,馮長書被他靈巧精湛的手藝迷住了,一看就是一整天。

  老木匠見馮長書如此著迷,便收他做徒弟。“老木匠跟我説,有一門手藝,吃飯就有了保障。”

  學會了手藝的馮長書卻發現,家鄉到處荒山禿嶺、岩石裸露,根本找不到一棵大樹。不到20歲的馮長書只得離開古勝謀生計。一走就是20多年。

  2005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馮長書回到家鄉。走南闖北“有見識”的他被選為村委會主任,開始帶領鄉親們謀出路。

  “修路是基礎,種樹是關鍵!”馮長書這樣盤算著。

  鋼釬鏨子打鈍了、大錘手錘打崩了……用兩年時間,馮長書帶著村民們終于修通了全村所有通組路。

  “你看,這就是當年修路的工具。”順著馮長書手指的方向望去,手錘旁一把禿了的十字鎬引起記者注意。“修好路後,鄉親們又用它在石旮旯裏挖窩窩種樹。”馮長書説。

  從拿起推刨做木工,到放下推刨種樹,馮長書説,這是他與樹木解不開的緣分。

  種樹的機緣始于馮長書返鄉的第二年。那年3月,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總顧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近時率專家顧問組一行來到古勝村調研。隨後,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援下,選定古勝村作為新農村發展建設示范基地,並將適合在岩溶山區應用的現代科學理念和技術在此整合化實施。

  專家結合古勝村實際提出了治理方案:高海拔自然恢復,中海拔退耕還林,低海拔種經果林。這與馮長書的想法不謀而合。

  種果樹,剛開始大家都不願意。“種樹不能當飯吃,種來有什麼用?”

  馮長書為了改變群眾觀念,“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板皮”,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終于發動了部分村民試種櫻桃。兩年後的2008年春天,櫻桃挂果了,採摘者絡繹不絕。

  馮長書給鄉親們算賬:一棵樹産2.5公斤櫻桃,20元1公斤,就是50元;一棵樹的面積種包谷,最多産20公斤包谷,只賺10多元,哪個劃算?

  看到效益的鄉親們幡然醒悟,大家跟著馮長書在山腳種櫻桃、種楊梅、種枇杷……在半山腰種柏樹、杉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古勝村的大山綠了,村莊美了。

  如今,古勝村累計退耕還林3038畝、種植經果林3100畝、生態林自然恢復3400畝……森林覆蓋率從不足12%,提升到89.68%。

  在村史館的一面墻上,張貼著村民們的笑臉照。馮長書指著一位滿頭銀發、笑容燦爛的老人説:“他叫馮長友,當初反對種樹鬧得最兇,現在自家的經果林每年收入穩當得很!”

  除了馮長友,照片墻上還有陳萬才、陳國方、彭祿英……看著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馮長書自己也禁不住笑起來。經過16年的奮鬥,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已從當初的1526元提升到2021年的11800元,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走出村史館抬頭仰望,山風過處,山頭綠浪翻涌。馮長書輕輕念起了民謠:“小車到門口,清泉流進屋。滿山金果果,遍地銀珠珠……”(記者 謝朝政)

[責任編輯: 鄧嫻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