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進市稅務局的民族團結進步展示廳,一幅幅搭滿枝條、挂滿瓜蔞、農戶喜豐收的照片定格着扶貧歲月的精彩瞬間,訴説着産業幫扶的歷程,見證着脫貧致富的成果。
“在幫扶桐上村脫貧的戰役中,我局緊緊圍繞‘民族同心、苦幹實幹、利益聯結、抱團發展、共同富裕’工作思路,為桐上村發展注入‘稅動力’”。解説員帶領記者重溫一個個傾情扶貧的瞬間。
鎮寧自治縣募役鎮桐上村是市稅務局定點幫扶村,位於鎮寧中南部,距縣城28公里,是一個苗族、布依族、漢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村寨,有農戶436戶1462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2.76%。
曾經的桐上村是深度貧困村,缺乏産業支撐,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水稻或外出打工掙錢,戶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為幫助破解“瓶頸”,“稅務藍”甘作“橋梁”“紐帶”,抓好産業、資金、技術、供需渠道的銜接串聯,攜手桐上村群眾,共同團結奮鬥。
按照“産業帶動就業”思路,市稅務局依託稅收大數據分析,幫助引進龍頭企業、組建合作社、發展産業項目,促成全村抱團發展,為産業扶貧、鄉村振興注入“稅動力”。
2019年底,市稅務局幫助調整桐上村産業結構,引進貴州優作惠農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指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種植耐旱的瓜蔞,讓撂荒地重新煥發生機。
可是,調減玉米改種瓜蔞,一下子改變了祖輩傳下來的種植方式,又暫時看不到收益,村民們顧慮重重。
為解決這一問題,市稅務局駐村幹部幫助村民們厘清經濟賬。“玉米産值低,每畝最多收入300元。瓜萎種植1年可以收益5年,每年可為村民提供土地流轉費和務工收入120萬餘元,在一個周期內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約138萬元的收益。”
於是,桐上村採取土地利益聯結、務工利益聯結和分紅利益聯結3項機制,以小瓜藤牽出致富路。即集中發展産業流轉農戶土地,讓農戶享受土地流轉收益;聘用當地農戶進入蔬菜基地務工獲取收入;幫扶部門出資向94戶貧困戶每戶發放1000元入股合作社,待合作社産業收益後享受分紅。
目前,桐上村已種植瓜蔞700多畝,畝産值約1.36萬元,每年為220戶村民共分紅約66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17萬元,實現了“企業有收益、百姓有收入、村集體有留存”。
産業旺了,錢包鼓了,掙錢的思路開闊了,發展的意識更強烈了。桐上村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採取“瓜蔞+草鵝”模式,投資50萬元建設5萬隻規模的養鵝場,在瓜蔞田裏養鵝除草,同時鵝糞回田,既肥了瓜蔞又減少了污染,瓜蔞裏養殖的草鵝相比飼料喂養的鵝肉質更加鮮美,上市後供不應求。如今,桐上村已經養殖草鵝2.6萬隻,每年為村裏帶來收入20余萬元。
“稅務藍”通過扶持特色産業,帶動民族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10月,桐上村最後一批貧困戶6戶24人脫貧。至此,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332人全部脫貧,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得以“摘帽”。
如今的桐上村,不僅擁有産值達700萬元的瓜蔞産業基地,還建起了600畝蔬菜基地、投放近100萬尾的泥鰍養殖場、5萬隻規模的養鵝場,以及1個能吸納20多人就業的民族服飾加工廠。産業經濟助力“共享式”發展,讓群眾喜上眉梢。(記者 程麗勻 王元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