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日的雨終於停歇,久違的太陽露了面,平壩區白雲鎮昊禹米業綠色水稻種植基地裏,喝足了水的彩色稻田在陽光下顏色更加分明。
“再過一段時間,這邊的稻葉會更紅,之後就可以打造相應的稻田畫了。”貴州昊禹米業農産品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昊禹米業)農旅項目總經理陳師説。
陳師口中的“稻田畫”是昊禹米業農旅融合項目“昊禹·稻花鄉里”包含的特色觀景體驗。去年,該公司從瀋陽引進彩色水稻種子,在園區內種植了近200畝彩色稻田。
“等到6月下旬,紅色稻葉、紫色稻葉及常規綠色稻葉等7種顏色的水稻可以組成不同主題的巨型文字、圖案,呈現不同的觀賞效果。”陳師説,為了配合觀景,園區內還配套建設了田園觀光小火車和總高26米的直梯觀光塔。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平壩的“平”尤為難得,再加上邢江河、槎白河橫貫全境,良好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讓當地擁有種植水稻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貴州糧食主産區之一,平壩也被譽為“黔中糧倉”。2019年,“平壩大米”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認證的農産品地理標識。
作為平壩白雲鎮農業龍頭企業,昊禹米業自2007年成立起,一直圍繞水稻發展産業,從水稻種植加工到品類、品牌打造,從機械化耕作到借助智慧農業系統發展稻田認購,如今,昊禹米業水稻種植規模達1300畝,稻米産品品類從每斤2.5元到每斤108元不等。
如何讓寸土多“生金”,從去年起,當地朝着推動農村産業“接二連三”,打造農旅融合富美田園的新“稻”路行進。
“昊禹·稻花鄉里”,基於水稻種植基地開發出農業觀光、研學體驗、生態餐廳、露天燒烤、帳篷露營、移動民宿等多種消費業態,項目一期佔地總面積達1050畝。
“田裏這些小房子是什麼?”“是鴨子的家。”看到“守護”在田邊的一座座鴨舍,來到“昊禹·稻花鄉里”園區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很是驚奇。這是平壩區聯合昊禹米業、黔壩米業等當地龍頭企業探索的“稻+N”綜合種養模式:稻田裏的雜草、碎谷和蟲子為魚、鴨提供“大餐”;魚、鴨的排泄物成為水稻肥料,同時還清除了稻田裏的雜草和害蟲。
“‘稻+鴨’‘稻+魚’‘三物共生’的模式,實現種植養殖過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還提升了稻米和魚、鴨品質。”白雲鎮農服中心工作人員説,這樣養出來的稻田魚市場價每公斤最低50元,稻田鴨1隻100元以上。
在“昊禹·稻花鄉里”園區內,“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農旅融合思路還體現在園區的生態餐廳和農家樂裏。餐桌上的原材料直接取自基地種植的大米,喂養的稻田魚、稻田鴨及依託大米精深加工的米糊、米餅和飲品等。
“為讓一年四季都有看點,在彩色油菜、七彩梯田觀賞結束後,我們還計劃打造‘稻草文化節’,把收割完的稻草利用起來,設計稻草景觀。”陳師説。(記者 趙雨思 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