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改造是改善城市面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對背街小巷改造之後,如何破解後續維護和管理這一難題,雲岩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文化做牽引,讓老街成為“網紅”打卡點,探索“以街養街”的管理模式。
“以街養街”管理模式是指引入社會資本方參與街巷的運營和管理,整個過程中,除了部分收入作為利潤外,剩下的經濟來源會反哺到街道的維護和管理上。
“改變傳統管理模式,探索‘以街養街’的新模式,是我區的一次創新嘗試。”雲岩區綜合執法局副局長謝飛介紹,這樣的模式就是要抓住街巷本身具有的特色和亮點,並將其打造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大眾好評熱評,進一步促進消費,也促使街道再發展、再改進,形成良性循環。
“網紅”打卡,對於年輕人而言並不陌生。它是人們關於城市文化、生活和藝術的體驗和記錄,也是一種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的傳達。城市文化通過更具潮流感的方式吸引着客流,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驛站”。
城市從來都不缺霓虹五彩的商業,缺的是一份能存留“記憶”的文化。而如何既激活商圈人氣又守住煙火氣,是雲岩區綜合執法局在背街小巷改造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對擁有近300年歷史的飛山街進行改造時,選擇充分尊重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所以並沒有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新建,而是融入古建築元素,保留住屬於它的‘街巷文化’和‘城市根脈’。”謝飛介紹到。
如果,要問貴陽本地人哪的東西最好吃,那飛山街絕對榜上有名。“一絕幹香板筋王”“陳姨媽烤肉”“楊姨媽絲娃娃”……組成了貴陽“老字號”的美食街。這條因乾隆年間修建飛山廟而得名的老街,將過去承載前人祈願的“香火氣”演變為伴隨着無數貴陽人成長的“煙火氣”,將百年前的生活氣息一直延續至今,也延續着貴陽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質樸嚮往。
“過去人們來飛山街主要是為了解嘴饞,但眼下我們更多的是希望以這條街背後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通過‘煙火氣’的貴陽老字號美食與科技感的裸眼3D投影相結合來對這條街進行打造。”雲岩區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宋曉旭説。
就這樣,飛山街帶着貴陽的城市記憶,踩着時代前進的節拍,搖身變成了貴陽的“網紅”打卡地。
白天的飛山街,青磚灰瓦、別致店面、精美磚雕以及復古的建築風格......一入街巷,仿佛穿越到清朝滾滾塵囂之中。而華燈初上,街道兩旁一株株“火樹銀花”溫暖綻放、樓體墻面投影的3D影像生動“訴説”着雲岩老街的變化...一個個裸眼3D燈光秀不僅立體還能互動,將飛山街的夜晚打造出了一種“建築可閱讀、老街可漫步、生活有溫度”的效果。
現代科技元素的碰撞,賦予了飛山街全新的活力。“燈光秀很讓人驚喜,充滿了科技感又很溫馨。我身邊的好朋友們現在一到晚上就愛約着一起帶孩子來逛逛。”飛山街周邊居民王敏説道。
“現在,整個店面和大環境都乾淨整潔了不少,我店裏的生意也比從前好了很多,人來人往的,而且我關店走在路上,有時看著路旁的燈光秀,回家心情也好。”在飛山街經營糯米粉和炸洋芋小店的老闆李光燕開心地説到,她是外地人,雖然來貴陽沒幾年,但對於飛山街的點滴變化,她是看在眼裏的高興。

飛山街的改造帶着人們觸摸着雲岩的往昔和現在,延續並鑄造着一代又一代人關於飛山街的“獨家記憶”。但隨之而來的,是亟需思考如何跳出“公共設施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的怪圈。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嘗試‘以街養街’管理模式的原因。”謝飛進一步解釋到,雲岩區計劃通過公開招投標,把飛山街環境衞生、綠化、市政設施、門前三包等管理維護職能,交由企業承包,這樣克服了傳統管理模式上的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等弊端,又可以擺脫政府投入越多,包袱越重的困境。
“在我們的設想中,以後的飛山街、飛山橫街和公園西路這一區域,一到晚上就禁止機動車通行,變成一條文創步行街。目前已投入的3D投影就可以最大化發揮其效果,進行商業化的規劃。甚至可以是一整條街都是投影效果,展現貴陽和雲岩的街巷文化和美食文化,這樣會讓整條街更具有氛圍感和吸睛性。同時,在道路兩旁可引入復古造型的‘雙層巴士’,將其改造成小酒吧、咖啡店等,讓餐飲和文創成為這條街最重要的元素。”在謝飛的暢想中,飛山街是未來可期的。
光影映照,三兩好友,邊走邊聊,遇見好吃的或者新奇喜歡的東西就停下來,開啟“饕餮”模式或駐足觀看……路人信步其間,他們的步伐是舒緩、安逸的。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飛山街的夜生活可以這樣被定義甚至給我們更多的驚喜。(陳靜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