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4月28日電 要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如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中國共産黨貴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參會代表討論熱烈的話題之一。代表認為,鄉村振興,必須是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推進的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要走高效、科技、特色之路。

余留芬代表發言。六盤水市宣傳部供圖
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岩博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余留芬這次省黨代會是第四次當選黨代表。她説,岩博村從原來的“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岩博郎”的極度貧困村,到如今的“農家樓藍瓦白墻,小轎車穿梭繁忙”的全面小康村,一個重要因素是産業的興起。
從村裏傳統産業發展起來的貴州岩博酒業有限公司,生産的人民小酒越來越被市場青睞,現在人民小酒有5款定制産品,白酒年産5000噸,産值10億元。今年四月,岩博酒業二期一萬噸擴改建項目啟動,在三年內將實現年産能1.5萬噸。在岩博酒業公司工作的村民,很多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的成了工人,有的成了車間班長,有的成了管理人員。余留芬説,産業振興後,對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強,現在有400多名大學生在村裏工作,這其中有在外讀書畢業回來的本村學生,也有從外地來岩博村工作的大學生。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人才的到來,又給岩博村的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動力。

韋仕龍代表發言。六盤水市宣傳部供圖
省黨代會代表、六枝特區月亮河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韋仕龍,他帶領當地農民以有機循環方式種植當地特色水稻紅香米,雖然畝産較雜交水稻少,但市場價格較雜交水稻要高很多,合作社成員的收入穩定在每年6萬元左右。月亮河合作社已建成了3000畝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還有3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和10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新建了大米加工廠、臘肉加工廠、生豬養殖場,目前正在籌備米酒作坊的生産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有機循環農業的生産經營體系。韋仕龍説,事實説明,山地農業必須走高效、科技之路,在發展紅香米種植的過程中,合作社依託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技術力量進行稻種培育和病蟲害防治極為關鍵。韋仕龍最關心如何推動山地適用型農機的推廣應用,以此來提升耕作能力,提升生産效益和規模,提高農民收入,而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提升農業設施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給了他一顆“定心丸”
水城區是貴州省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也是六盤水市唯一一個。鄉村振興之路如何走呢?水城區的答案是全面振興、分類實施、分批推進。在梳理和提煉小城鎮、自然村莊、民族村寨的特色和優勢後,全區30個鄉(鎮、街道)179個村(社區)分為鄉村振興引領示範村45個、重點推進村81個、夯實基礎村53個。其中45個引領示範村分類為産業型、工礦型、文旅型、生態型、康養型“五型村居”打造,拉開水城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大幕。

陳石代表發言。六盤水市宣傳部供圖
六盤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水城區委書記陳石説,要細化落實好國家重點縣的幫扶政策,用好、用活、用巧獨特文化底蘊、良好生態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礦産資源、便捷立體交通、多元農業産業,在組織架構、資金保障、選點規劃、技術指導、幹部配備等方面&&系列保障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尤其要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聽取農戶意見,讓他們來當“設計師”和“監理人”。目前已爭取示範點建設支持資金14145.5萬元,計劃建設示範點29個,其中産業型10個、工礦型4個、文旅型3個、生態型8個、康養型4個,啟動建設12個。(黃勇 蔡連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