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荒山變綠海 林場變公園

2022-04-28 09:38:04  來源: 多彩貴州網

  乘着春風,走在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綿延不絕的茂密森林,林場工作人員楊伏虎不禁感嘆,過去,一代代林場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鋤一棵造出一個莽莽青山。

  曾經,這裡樹竹難尋,雜草叢生,沒有路,沒有車,更沒有機械,只有一群林場人誓將荒山變綠海。

  現在,這裡滿目蒼翠,枝繁葉茂,一處一景,是森林資源的保護地,生態保護的基本盤,森林覆蓋率的“C位”擔當。

上圖:90年代的扎佐林場一角,下圖:現在的扎佐林場一角。

  “我們國有林場和自然林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是靠人工栽種出來的。”楊伏虎是一個“林二代”,1991年從貴州省林業學校畢業之後,楊伏虎來到省國有扎佐林場工作。

  儘管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林場工作並不陌生,但植樹造林卻沒有想象中容易。

  “我們那時候是一人負責五畝地,自己背苗,一棵一棵地澆水。”楊伏虎告訴記者,剛加入林場工作的那些年,國有扎佐林場的森林覆蓋率不到50%,栽苗種樹成了最重要的工作內容。

  貴州造林多數是在12月至次年3月,也就是最寒冷的冬季。楊伏虎和同事頂着寒風在山裏幹活,臉被吹木了,手指也凍得僵硬,但熱情不減,因為這份看起來重復單一的工作能帶來成就感。看著山頭一點一點綠起來,就有了幹下去的動力。

圖中的榿木苗現在已經有六七米高了。

  看別人種樹簡單,可要讓小樹苗長出大樹榦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有時,辛勤的栽苗不一定能換來好的結果。

  90年代,因為氣候土壤等諸多原因,樹苗長勢並不理想,林場也一度陷入迷茫。後來,林場調整樹種結構,開始栽種榿木苗等樹苗,林場終於搖曳生姿。

  和國有扎佐林場的遭遇相似,雲關山國有林場也是在挫折之後又迸發生機。

  2008年,貴州遭受凝凍災害,給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生物不能倖免,雲關山國有林場也遭受了一次重創。“那次災害,林場損失了上千畝,上萬方木材。”雲關山國有林場副場長梁康告訴記者。

凝凍災害之後,林場重建時的現場照片。

  受災後,林場進行重建,主要樹種為鄉土珍稀闊葉樹種和珍貴用材樹種,營造針闊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現在,林場除了上世紀50至60年代造的馬尾松,還有珍貴用材楨楠、閩南、光葉珙桐、香樟、南方紅豆杉、櫸木等。

現在的扎佐林場。

  林場依託貴州省林科院科研力量,在八里屯工區百鳥園後山建有成套森林生態監測系統,24小時監測PM2.5,氣壓、溫度、濕度等數據。數據對外展示,顯示了林區優越的生態環境,空氣負氧離子高,局部小氣候調節作用等,為城區周邊居民提供良好休閒游憩的場所。

  走過了“種樹為主”的階段,現在的林場開啟全新的模式。

  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保護森林資源,林場一直在發力。

  省國有龍裏林場黨委書記陳光平向記者介紹,林場與貴州中亞熱帶高原珍稀植物園、貴州高原瀕危植物繁育中心、貴州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四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

  貴州省中亞熱帶高原珍稀植物園、貴州高原瀕危植物繁育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不斷收集、馴化和培育,現已收集保存了全省近6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覆蓋了全省近70%以上已知急需搶救性保護的瀕危物種,引種保存成功率達90%以上。

  還建成珍稀植物引種培育基地3500余畝,核心區1000余畝,共繁育收集156個科448屬806種10萬餘株植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57種,省級特有保護植物44種,其他植物米稿、欒樹、紅翅槭等約630種,被譽為西南地區較大的“植物物種基因庫”。

  2021年6月,部分遷地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納入第三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除了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現在林場還擔起苗木花卉培育、國家戰略儲備林基地建設、林業科技服務及科普教育等多項職責。”陳光平介紹。

  通過景觀打造,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逐漸形成以鬱金香、薰衣草、彩葉、紅豆杉等以植物文化和觀花觀葉為主題的系列旅游品牌,被網友評為最喜愛的貴州十佳賞花基地。

  “十四五”期間,貴州將18個國有林場列為第一批國有示範林場,通過示範帶動,總結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經驗和管理模式,鞏固我省國有林場改革成效,探索建設新型現代國有林場的發展模式,為引領帶動全省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記者 陳秋莎)  

[責任編輯: 鄧嫻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