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安順:以高質量組織工作助力“十四五”新發展

2022-04-26 17:08:00  來源: 安順市委組織部

  2021年以來,安順市全力推動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全市“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嚴密組織體系 厚植發展之本

  一是以更大力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持續選派1881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開展駐村幫扶,穩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常態化開展駐村幫扶督查,已督查8個縣區243個村(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功申報71個扶持村,獲批扶持資金0.71億元紮實推進鎮寧縣板袍村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整合各級資金2622.2萬元,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二是以更高標準抓好村(社區)“兩委”換屆。制定換屆工作流程圖和84項重點任務清單。排查74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一村一策”整頓提升。對現任村(社區)幹部和“兩委”換屆人選進行背景審查,清理調整299名不符合條件人員。逐村建立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致富能手、優秀退伍軍人“四本台賬”,儲備後備力量3621人。市1171個村(社區)完成黨組織換屆選舉,村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學歷佔50.6%,平均年齡為40歲;村“兩委”成員高中以上學歷佔73.8%,平均年齡為39.9歲,年齡、學歷實現“一降一升”,“一肩挑”比例預計換屆後達98.1%。

  三是以更實舉措推進各領域黨建。在農村,實施“村幹部育苗工程”,組織271名村幹部、村級後備幹部參加學歷提升。紮實推進“兵支書”隊伍建設,目前,全市共有退役軍人村黨組織書記249人,佔比24%。在城市,在762個網格全覆蓋建立黨小組。健全完善“雙報到”服務機制,組織693個機關事業單位和19817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在國企,舉辦第五期“清華大學·安順市企業家成長工程研修班”,培訓國企、民企負責人和高管60名。在非公和社會組織,探索推進“職能委員”5+N模式,選派366名“職能委員”入駐民營企業助推高質量發展。以“五個融合”助推律師行業黨建“四大工程”走深做實,獲全國、省律協黨委點讚。將3家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納入&賬管理並實現“兩個覆蓋”。

  鍛造過硬隊伍夯實執政之基

  一是以更優導向建好幹部隊伍。強化幹部履職分析研判,實現對市直部門和縣(區)市管領導班子運轉和班子成員履職情況綜合分析研判全覆蓋,發現儲備優秀副縣級、正科級幹部900余名。研究制定《安順市市管企業領導人員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研究制定《安順市市管領導班子和市管幹部年度考核辦法(試行)》,發揮好考核“指揮棒”作用。

  二是全面提升幹部素質能力。制定《關於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專業化幹部的若干措施》,提出辦法措施16條,着力提升幹部隊伍專業化水平。分級分類開展培訓,舉辦專題業務培訓班16期,培訓幹部886人次;舉辦“周末講壇”專題講座15期,培訓黨員幹部10481人次;組織參加“新時代學習大講堂”121期,培訓黨員幹部123696人次。

  三是統籌推進年度綜合考核。印發《安順市年度綜合考核工作規定(試行)》等綜合考核“1+1+7”配套文件,督促指導各地各單位建立完善考核機構。印發《安順市考核事項和考核指標管理工作細則》等5個機制文件,進一步完善年度綜合考核工作體系。印發《鄉(鎮、街道)推動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實施方案及抓黨建工作成效考核實施方案》,完成對全市90個鄉鎮的預評估工作。抓好省綜合考核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47個,整改完成率達81%,高於全省平均整改完成率。在人民網舉辦2021鄉村振興示範案例徵集活動中,推送的《構建鄉鎮高質量發展考評體系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獲推薦為“2021鄉村振興示範案例”。

  集聚各方英才 激發創造之力

  一是加大人才培養引進。積極借助省人博會、赴知名高校引才活動等,引進143名人才到安工作。試點“揭榜挂帥”項目引才,成功立項安順韭黃、關嶺牛産業提質增效重點計劃項目,另外3個項目正在開展專家評審。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人才交流,廣州向我市選派專業技術人才115名,安順市向廣州選派專業技術人才198名。加強實用型人才培養,推動安順職院與關嶺自治縣簽訂人才培養協議。

  二是推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印發《安順市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才政策若干措施(試行)》,系統集成了人才認定、人才評價、職稱改革、住房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關鍵措施。印發《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鄉村振興具體措施27條,吸引12名事業單位人員到基層一線領辦企業或合作社。

  三是優化完善人才服務保障。制定《安順市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工作制度》,72名人才服務專員面對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貼心服務。用好省“96567”、市“12345”人才服務熱線,接聽電話55人次,幫助解決問題55個。持續落實好專家人才津補貼等相關待遇,幫助協調解決人才實際困難問題,以“人才日”為契機組織開展系列特色活動,釋放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強烈信號。

[責任編輯: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