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中部安順市西南方向,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跨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及南溫帶等多個氣候帶,海拔從北至南由1678米下降至356米,是貴州省低熱河谷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山多田少,“立體型”氣候特徵明顯。
鄉村振興,産業振興是基礎。近年來,鎮寧依託“山”資源,念好“山”字經,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草則草的原則,梯級布局並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實現蔬菜、辣椒、茶葉、中藥材、精品水果、食用菌、生態漁業、生態畜牧業八大特色優勢産業提質增效擴面,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鎮寧喀斯特地貌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21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實現51.59億元,增速1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1667元,增長10.7%,雙指標在全市排位第一,一産增加值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安順市第一。
樹好“指揮棒”,層層壓實責任
科學制定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在開展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鎮寧實際制定下發了《中共鎮寧自治縣委 縣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鎮寧自治縣推動農業大發展加快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方案》等系列工作方案,對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明確了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工作重點、保障措施,對具體工作任務進行分解細化,明確牽頭部門、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為鎮寧農業産業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確保全縣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農業現代化工作責任落實落細。強化組織領導,推動落實責任。建立完善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縣級成立了“四化”領導小組並下設農業現代化專項工作組,縣委、縣政府領導領銜推進8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發展有關工作,同時成立壩區、産業結構、“三變”改革等縣級層面工作領導小組,各專班充分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調度督導等職能,有效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多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有力匯聚了全縣之力縱深推進農業産業發展。
布好“路線圖”,産業百花齊放
優化規劃布局,産業梯級發展。以全縣高速公路沿線及壩區、省級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風景名勝區“一線三區”作為主戰場,在南片區重點發展精品水果、中片區重點發展茶葉和畜牧業、北片區重點發展畜牧業和中藥材,兼顧發展蔬菜産業,形成差異互補、分佈協調、特色鮮明的農業産業布局,蜂糖李、櫻桃、芒果、火龍果、百香果“五朵金花”齊綻放,“鎮寧櫻桃”“鎮寧蜂糖李”“鎮寧小黃姜”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識保護登記,“鎮寧蜂糖李”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獲“全國優質李金獎”榮譽。2021年,“五朵金花”精品水果完成種植面積48.4萬畝,其中“五朵金花”精品水果蜂糖李21.96萬畝、櫻桃6.27萬畝、火龍果2.65萬畝、芒果2.7萬畝、百香果1.8萬畝,蜂糖李種植面積為全省之最,良田鎮火龍果基地成為全省品種資源最多、集中連片最廣的生産基地;發展種植蔬菜(含辣椒)42.8萬畝、食用菌4553萬棒、中藥材17.9萬畝,累計種植茶葉7.41萬畝,出欄生豬13.42萬頭、牛2.55萬頭、家禽256.6萬羽,生態漁業産量7505.6噸。立好壩區標杆,壯大優勢産業。建立“一壩一長、一壩一案”機制,形成“縣級統籌、部門主導、鄉鎮主推、村級主抓”的壩區工作格局,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按照“市場所需、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推動壩區連片發展,先後創建了2個樣板壩區、16個達標壩區,以壩區為基地的蔬菜産業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打造了桐上、扁擔等一批可觀摩、可複製的壩區蔬菜示範基地。同時,本着“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茶則茶”的發展思路,創建以蜂糖李、芒果、茶葉為主的省級高效農業園區6個,建立核心基地15.08萬畝,實現鄉鄉鎮鎮建立農業示範園區,打造了一個個重要農産品供應基地,六馬鎮入選全國第十批“一村一品”示範城鎮、2021年全國特色産業十億元鎮。
走好“科技路”,質效同步提升
整合人才資源,強化技術服務。統籌調度“萬名專家服務‘三農’”技術團隊、科技特派員、“田秀才”“土專家”等資源進行蹲點服務,深入開展“科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破解産業發展難題活動”等系列科技助農活動,不斷破解技術難題,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培訓;與貴州大學、貴州農科院、貴州科學院、安順職院、安順農科院等單位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引進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貴州省農科院草業研究所入駐鎮寧,成立貴州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鎮寧博士工作站等機構,在南片區建立蜂糖李、火龍果等多個科研示範基地,引進火龍果密植補光等先進技術建立基地400畝,加速推進科技集成創新,有效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全縣獲得有機農産品認證9個、綠色農産品認證2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3個。抓好技術推廣,提高現代化水平。以春耕備播、作物生長關鍵時間節點等為重點,採取舉辦田間培訓、實操課堂等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新技術新機械,有效提高了土地産出率和經濟效益。2021年,綠色防控27.74萬畝,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4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3%以上、測土配方科學施肥覆蓋率達95%以上,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6.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6%以上;茶葉加工機械、畜牧機械、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山地農機化工程得到廣泛運用,全年完成機耕機收機播作業面積59.1萬畝。
織好“産銷鏈”,增強發展後勁
培育新型主體,實現抱團發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紅星山海生物、宜葉黔香、柳江、德康農牧、粵旺科技、黔棠姜、都果卡、四川天保果業、上海峪祥、貴州宸邦、廣東景農等一批有實力、有技術、有資金的龍頭企業扎根鎮寧,不斷延伸産業鏈,推進做強一産做優二産,推動精品水果、小黃姜、辣椒、茶葉等産業實現精深加工;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平台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种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信息優勢和市場優勢,形成“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合作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業産業發展活力,有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全縣現有省、市農業産業化經營龍頭企業34家(其中省級11家、市級龍頭企業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11個,培育國家級示範社1家、省級以上示範社14家、市級以上示範社63家(包含國家級、省級),培育省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示範社30家,“村社合一”實現村村全覆蓋,打造了“訂單生産”“家庭農場”“扶貧車間”“定點保供”等強帶弱系列做法,涌現出了以“7:1:1:1”為主的一批可複製的利益分配典範。拓寬銷售渠道,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緊抓産銷對接這個“牛鼻子”,深入研究市場特點、市場需求、市場評價等,強化常態産銷調度,用好廣州對口幫扶城市各方資源,開展對口幫扶手拉手活動,加大電商網絡平台銷售力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線上線下”交易,推動本地特色農産品進入黨政機關、企業、學校食堂、生鮮超市等,着力把鎮寧建設成為貴陽、青島、廣州、重慶等城市的綠色農産品供應基地;推薦農特産品入駐安順市旅游特色産品、省“一碼游貴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組織經營主體參加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世界水果産業大會”“第二屆蘭州茶博會”等推介活動,讓鎮寧蜂糖李、鎮寧櫻桃享譽省內外,小黃姜、生態黑茶、柳江綠殼蛋成為市場寵兒,牛來香牛肉乾更是一躍成為“神舟配套産品”。
展望未來,鎮寧將堅持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載體、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圍繞産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推動一次産業向二次産業轉型升級,圍繞生態優勢打造一批農旅融合示範點,推動一次産業與三次産業融合升級,着力提高農業特色産業融合化水平,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鎮寧樣板”,奮力推動鎮寧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