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都勻:鬥篷山片片“金葉子”鋪就群眾致富路

2022-04-19 15:51:21  來源: 都勻市融媒體中心

  聽聞鬥篷有好茶,為都勻毛尖清塘原茶,循著都勻市綠茵湖街道鬥篷山一路前行,可見依山傍水而建、聚族而居的清塘寨竹木環繞,古樹參天,一片古樸寧靜的景象映入眼簾。

  “過去我們清塘寨經濟條件落後,糧食收成不好,家裏接到‘上糧通知書’,交不起國家下達的‘公余糧’時,我們把茶葉交到平寨供銷社,換取茶票後,到糧管所結賬,來抵‘公余糧’,茶葉在我們的記憶中,像糧食一樣寶貴。”63歲的鬥篷山村老支書文金玉看著手裏採摘下的這一茬嫩芽,臉上透著欣喜的笑容。

茶苗成活,長出新芽

  萬物競發的春天,鬥篷山上的3000畝茶樹汲取著春光的養分,吐露出翠嫩的新芽。採茶能手羅開選弓著腰,在沁人的茶香間,指尖熟練地在壟壟茶樹中翻飛,每年的這個時候,是茶農最忙的季節,因為他們要搶抓時令,採摘春茶。

  在清明前後,由于氣溫普遍較低,能達到採摘標準的茶葉較少,古時由于“明前茶”的珍貴,就有“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的説法,這直觀傳達了“春茶貴如金”的特點。

  綠茵湖街道鬥篷山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森林覆蓋率近90%,主峰海拔1961米,為全州最高點。而位于鬥篷山景區門口的清塘寨,全年“寡日照、多雲霧”的天氣和高海拔的地理環境,為清塘原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貴州經濟》一書載:“民國時期,都勻著名茶區是清塘、黃河、團山、碗廠、龍骨力等處。”享有歷史美譽的清塘原茶,是都勻毛尖三大原生茶種之一,寨子內隨處可見野生清塘茶樹,茶樹齡4年到500年不等,最高達8米。由于茶樹沒有種子,全靠插枝培養,且成活率低,所以産量極其有限,便有“片茶片金”之稱。

茶苗育苗基地

  “我們在清明前後採摘的一葉或二葉未舒展的嫩葉,長度不超過2釐米,一經殺青、揉捻、焙幹而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肥碩、白毫顯露,衝飲後茶湯翠綠,醇厚甘甜。市面上的茶葉不論品質,一般衝泡5次便沒有茶色茶味,清塘原茶可以連續衝泡10次依然茶味濃厚,茶葉衝泡好後,哪怕三伏天,放上3天茶味也不會腐臭,靜置于茶器中,不論時間多長,表面都不會形成油狀薄膜,茶具也不會積淀茶垢,所以我們又叫它‘無垢茶’。每年的三、四月份都供不應求,貴陽及其他地方外地客商早早就過來守著,搶購茶葉,這段時間每天都忙著採茶、收茶、制茶。雖然忙!但是心裏高興。”鬥篷山沅江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羅全儒高興地説。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綠茵湖街道高度重視轄區內特殊的資源稟賦條件,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利用中央及上級財政支援,吸引社會資金,扶持與壯大清塘原生茶的發展。同時通過“校街”合作模式,逐步實現與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在鬥篷山村共建清塘原茶苗圃基地,培育清塘原茶茶苗,對茶葉提質增效,建立標準化廠房,硬化産業路等發展目標。與此同時,提高“都勻毛尖茶”原生茶種清塘茶産業發展能力,增加4個出列貧困村茶農收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多方利益聯結機制,用片片金葉,鋪就人民群眾致富路,以地生財助推鄉村振興。從2021年12月至今,歷時近五個月,共建苗圃基地5畝,插枝培育100萬株茶苗。

茶青晾曬中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清塘寨世居的布依族人民,家裏來了客人,不論認識與不認識,必先請坐,再裝煙倒茶,除夕、清明、端午、霜降、小年等一年四季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裏,幾乎都飄著茶香。新人結婚的時候,男方家會用茶與甜酒釀、辣姜等煮水與女方共飲,寓意“粗茶淡飯,攜手共度酸甜苦辣”。茶不僅是清塘布依族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品,如今在發展中也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茶農羅開選感慨地説:“天氣好的時候我一天能採2斤多茶青收給合作社,採摘一季下來能增收1萬多元。回想起四十多年前用茶代糧,換取茶票的困難日子,到現在用片片茶芽,換成張張人民幣,砌成棟棟磚房的樣子,生活真的越來越好,也越來越有盼頭了。每每看著茶山青綠,寨子整潔的場景,聽到外地茶商提到都勻毛尖清塘原茶時,心裏充滿了幸福和欣喜。”(楊爽 蔡鳳)

  

[責任編輯: 鄧嫻]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7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