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千年夢圓鑄奇跡 貴州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2-04-11 09:11:00  來源: 貴州日報

我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千年夢圓鑄奇跡

  千年夢圓,這是一個亙古未有的勝利——

  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人搬出大山,減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均為全國之最,貴州脫貧攻堅實現歷史性全勝,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偉大奇跡,這是一場感天動地的大戰——

  五級書記抓脫貧,每年4.5萬余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進村入組,深入踐行“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全省幹部群眾感恩奮進士氣高。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貴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重要指示精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持續打好以農村“組組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及農村飲水安全“3+1”保障的“四場硬仗”,探索一係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實現了貴州大地的“千年之變”。

  山路暢富路廣

  四月,溪河的水暖了,滿山的竹葉兒挂著露珠,隨風搖曳。

  這裏是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路通了,竹子大批賣了出去。年年砍、年年長,一年能賣10車,大約100多噸。”家住黎明村四組的吳興國栽種竹子100多畝,這個“綠色銀行”成為全家奔向富裕的源泉。

  黎明村黨支部書記王廷科回憶:“為了把竹子賣出去,十多年前我們就開始修路了,但真正解決村裏的交通問題,靠的還是脫貧攻堅。”通組路建成後,黎明村掀起了“丹霞第一漂”旅遊熱,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2015年,脫貧攻堅衝鋒號吹響。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強調,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殷殷囑托化為強勁動力。貴州出臺一係列超常規政策舉措,連續三年開展“春季攻勢”“夏秋決戰”“秋後喜算豐收賬”“冬季充電”等行動,全面打響“四場硬仗”。

  2017年8月,貴州率先啟動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全力破解交通瓶頸制約農村發展難題。在實現縣縣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礎上,貴州用兩年多時間建成7.87萬公里“組組通”硬化路,惠及1200萬農村群眾,真正打通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後一公里”。

  “組組通”硬化路,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時,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産業發展500余萬畝,帶動鄉村旅遊村寨突破3500個。

  曾經“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如今山間路暢,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挪窮窩幸福長

  羅建朝是興義市灑金街道南興社區的新市民,2017年從晴隆縣長流鄉到南興社區後就當上了保安。去年3月,羅建朝夫婦到食用菌産業基地務工,兩人每月工資加起來超過5000元。

  新市民正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新鮮事。33歲的新市民李臣娣如今成了灑金街道栗坪社區的幹部,工作之余,她每周都會和夥伴一起直播帶貨,推薦當地農特産品。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衝鋒號。

  2015年12月2日,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啟動最具標誌性意義的脫貧攻堅“頭號工程”。

  作為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十三五”期間,貴州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成功探索“六個堅持”“五個體係”等行之有效的貴州模式,完成搬遷192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大力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082個。

  在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8000多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在這裏安家落戶,寬闊的關花大道將社區與縣城連接起來,是搬遷戶們融入城市生活圈的主要通道。

  18歲的曾澤念隨家人從貧瘠的山窩窩搬遷至此,在社區車間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弟弟在臨近新校讀初中。如今的一切令她對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

  壯闊大遷徙,一步跨千年。如今,192萬人擺脫貧困的命運,在新生活中逐步站住了腳跟,迎來了嶄新人生。

  田園綠産業旺

  漫步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茶園,春日的惠風正在催生茶樹吐出“黃金芽”。談起茶産業,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説:“這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豐收的‘子孫産業’。”

  10年前,大屯村沒有一個成規模的産業,群眾廣種薄收、靠天吃飯。近年來,大屯村著力優化産業結構,壯大茶産業,茶園從過去的600多畝發展到2.3萬畝。

  如今的大屯村,在茶産業的帶動下,全村每人平均收入達11000元。2021年大屯苔茶園區年産量達3000噸,每畝單産達3000至7000元,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産業支撐。

  長期以來,由于受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貴州農村産業“小、散、弱”的特徵較為突出,農産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加工方式粗放、産業鏈短、附加值低。

  2018年初,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大力發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建立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

  農村産業取得歷史性突破。食用菌、水果、中藥材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蓬勃發展,茶葉、辣椒等種植面積均位居全國第一,農業産業的規模、産量、産值顯著提升,農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全省農業産業增加值增長7.7%,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4%。

  廣袤農村,日新月異。如今的貴州,“綠葉子”變成了“金葉子”,“滾山雞”飛進了粵港澳大灣區,“跑山牛”跑進了“長三角”,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為群眾帶來金山銀山。

  補短板強保障

  貴州貧,貧在教育、醫療、住房和農村飲水安全短板突出。

  民生為本,發展為要。貴州始終堅持脫貧標準,在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基礎上,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確保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逐戶制作“3+1”保障“明白欄”,確保脫貧攻堅品質高、成色足。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貴州持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于教育扶貧,深入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扎實推動教育惠民舉措。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從“看病難”到“真方便”。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院遠端醫療服務體係,完成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和合格村醫配備,貧困人口全部落實“三重醫療保障”,不再“小病靠拖、大病靠扛”。

  從“茅草房”到“新樓房”。實施危房改造等工程,330萬戶農村群眾從“憂居”變成“優居”,居有所安的夢想變為現實。

  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等,解決741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四場硬仗”連連告捷,貴州脫貧攻堅實現歷史性全勝。如今,大地變了模樣,山村煥發生機。脫貧攻堅成果更加鞏固,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已徐徐鋪展。

  新國發2號文件賦予貴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樣板區”的戰略定位,為貴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精準有力支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貴州全省上下正踔厲奮發,勇毅篤行,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大踏步向前。(記者 趙勇軍)

[責任編輯: 吳雨 王雪松]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4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