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對這土地愛得如此深沉——記“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桂蓮

2022-04-05 10:40:03  來源: 貴州日報

對這土地愛得如此深沉

——記“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桂蓮

  戴著草帽,踏在田野裏的腳印鏗鏘有力。年近八旬的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原名譽院長李桂蓮,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田間地頭度過,她扭傷過腳,摔斷過腿,但對這土地、對鄉親們的摯愛,讓她從未想過要停下。她説:“只要走得動,就會一直幹下去。”

  紅水河畔是李桂蓮事業的起點。上世紀70年代末的羅甸縣,還延續傳統的農耕栽種方式,每年種一季水稻,很少種蔬菜。

  1979年,李桂蓮帶著自己選育的“希望一號”番茄種子來到紅水河畔的羅甸,因為看中這裏冬春熱量條件好、氣候資源得天獨厚,她要在此搞一個利用“天然溫室”的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帶給貧困群眾。

  為改變農民不願種菜的習慣,李桂蓮花了不少力氣,她回憶道:“一開始,我給農民做工作,種菜賺了是他們的,賠了我掏錢來補,這才爭取到4分地種番茄。”

  那時的她只是省農科院初級科研員,缺少經費,就用自己的工資貼補;沒有技術,全靠自己在田間地頭試驗。她天天守在試驗田,和農民一起栽種、澆水、施肥,最終試驗成功。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0.8畝,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過去,低熱河谷地區的農民只種一季水稻,每年9月收割完後,來年5月再進行翻犁栽種,田地每年有近8個月的閒置期。必須要將閒置期利用起來!”李桂蓮説。于是,她和團隊一起幫助當地在打田插秧前栽種、收獲一季果菜,之後又成功在水稻收獲後種一季秋冬果菜,形成“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季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冬春果菜的成功種植,使李桂蓮更清楚地認識到:貴州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完全可以綜合利用,在有“天然空調”優勢的高海拔地區發展夏秋錯季無公害蔬菜,蔬菜淡季一定有著廣闊的市場。為此,李桂蓮和團隊在大方、龍裏等地開始試驗並取得成功,在全省適宜的地區大面積推廣。夏秋錯季無公害蔬菜的成功栽培,不僅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農民脫貧增收又找到一條新路子。

  超過半個世紀的人生,致力于貴州蔬菜科技的進步和蔬菜産業的發展,李桂蓮一直戰鬥在科研一線。她帶領團隊利用貴州立體氣候特點,創新提出和發展了貴州冬春早果菜、稻田秋冬果菜、旱地冬果菜、夏秋反季節蔬菜栽培理論和技術體係與基地建設新路子。

  “幫助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是我的分內工作。”這是李桂蓮經常説的一句話。無論是給農民現場指導和示范,還是到各地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李桂蓮都很積極熱情。針對不同地區的群眾,她擬訂不同的培訓和示范內容,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耐心細致地傳授給他們。在地裏的日子,她總是起早貪黑,走鄉串寨、跋山涉水,有時一天要步行幾十裏上農戶家中去講解,到田間地頭去指導,對到府前來求教的農戶,更是耐心指導,直到他們弄懂為止。她常常是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還要查閱整理資料,研究工作。跟李桂蓮一起工作多年的同志説:“跟李老師出差,休想偷懶。”

  李桂蓮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73歲時,她從崗位上退休,但卻並沒有停止對蔬菜科技的研究。如今,80歲的她仍選擇堅守在貴州農村。她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實現鄉村振興,為發展貴州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繼續貢獻力量。(記者 劉悅)

[責任編輯: 王雪松 謝素香]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3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