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新華全媒+|植樹護林40余載,七旬老人王華文書寫“綠意人生”

2022-03-12 11:14:21  來源: 新華網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羊場鎮穿岩社區的王華文今年71歲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搬遷至當地山林裏,一待就是40多年。大半輩子與青山為伴,他與自己親手栽下的樹木一起成長。

  曾經意氣風發的小夥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滿頭白發,但那些蒼翠挺拔的樹木卻迎來最好的生長年華。走進密林環繞的穿岩社區,記者只能從王華文的記憶中拼湊出過去山洪肆虐、房屋被毀的景象。

  那時候,王華文在山腳代課教書,家也安在山腳。“一到雨季,一夜大雨就要‘拉垮’很多玉米地,還有住房和圈舍。”當年村民盧德富家被衝得連一雙筷子都找不到;自己岳母家房子被衝垮……洪災記憶深深印在王華文的腦海。“有時候一年要被山洪衝好幾次。”他補充道。

  王華文所在的山林位于貴州烏蒙山深處的畢節市大方縣,這裏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人地矛盾突出,偷採盜伐樹木嚴重,自然生態不斷惡化。

  在王華文的記憶裏,很多山頭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雜木和荒草,雨後山脊更時常被衝刷出一道道深溝,砂石裸露。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生態,王華文深感不安。

  隨著包産到戶,山下的良田好土承包給個人,山上的土地則漸漸撂荒。當人們紛紛下山種地時,王華文則把家從山腳搬到山上。

  初春,王華文背著樹苗上山種樹。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談及為何搬上山,王華文的答案簡單又直接:“山上很多撂荒的土地正好種樹。”然而,那時在很多村民眼裏,王華文是多管閒事,因為他經常阻止別人亂砍濫伐。

  但執拗的王華文顧不上這麼多,一心就想守好山、多種樹。1990年,王華文從當時的穿岩村承包了村裏坡頭組的一片荒山,承包期30年。“承包錢不多,但意義不一樣,自己能名正言順地管理這片山林。”王華文底氣很足地説。

  最初幾年,身為代課教師的王華文挨家挨戶發動學生、家長一起參與種樹。除了上課,王華文一有時間就待在山林裏。

  由于不懂技術,辛苦栽下的樹苗存活率不高。為此,王華文還經常跑縣林業部門請教專家。“像漆樹這類樹木要浸泡種殼,溫水催芽,這樣撒種才有效果。”在專家指導下,王華文慢慢摸索出種樹的經驗。

  王華文一手扶著樹苗,一邊覆土。 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1994年,不再擔任民辦代課教師的王華文全身心投入山林管護。“那時候一年最多要栽種2000多棵樹。”王華文説,當時還要花錢請人幫忙栽樹。

  寒來暑往,昔日承包的荒山逐漸被一片片樹林覆蓋。然而,把時間留給大山的王華文,卻很難照顧家庭。那時,王華文家裏6個小孩全靠愛人姚正先照顧,因種地收入少,他家甚至經常揭不開鍋。

  姚正先開始也有抱怨。“再苦再難都過來了,守護好這片青山也很有意義。”她後來這樣認為。

  後經當地林業部門勘測,王華文當年實際承包的荒山有655畝。“之前這片荒山只有些雜木、野草,現在655畝的山林都栽種著樹木。”王華文高興地説。

  王華文當年種下的小樹苗,如今長成了參天大樹。 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荒山變茂林,王華文所在的穿岩社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而後,王華文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補種因刮風、雪凝而倒下的樹木,以及防范山火。

  記者一路穿越密林才從穿岩社區坡頭組山腳爬到王華文家,春風拂過,陣陣林海聲響。跟隨王華文巡山護林的腳步,穿越山林也猶如翻閱他的“綠意人生”。

  如今王華文一家依舊算不上富裕,但這個執拗的彝族男人,卻留給家人和大山最豐厚的“生態財産”。“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會守好這片山林。”談及今後,王華文堅定地説。(記者駱飛、李凡)

[責任編輯: 吳雨 黃勇]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