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第一棒” 交出“初考”卷
——全省廣大駐村幹部接續奮戰鄉村振興新征程
“我經常生病,駐村幹部對我非常關心,一個月要來看望我好幾次。”春節期間,沿河自治縣土地坳鎮木坪村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晏江松帶着駐村隊員入村走訪,村民劉新周感動不已。
因患慢性病,劉新周長期服藥,無法幹重活。為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商量後,聘任他為護林員,並引導他的妻子從事家庭養殖。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1年,貴州堅持把“最能打仗的人”選派到鄉村振興一線,全力抓好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銜接。廣大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堅守鄉村振興最前沿,拿出敢闖敢拼的勁頭,走進群眾,擔當作為。
截至目前,全省共選派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32175名,其中駐村第一書記10043名、工作隊員22132名,組建駐村工作隊10035支。
傳好交接棒 選好接力人
“在‘前任’書記譚必光的幫助下,我在短時間內摸清了村情、民情,為駐村工作開展打下了基礎。”修文縣大石鄉紅寨村駐村第一書記許明輝説。
為做好駐村幹部輪換交接工作,修文縣明確駐村幫扶“定人、定村、定責、定標”的四定原則,要求駐村幫扶新老隊員同吃同住、結對幫帶半個月以上,做到人清、財清、物清、事清,確保工作不斷檔、幫扶不斷線。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幹部人才支撐。
貴州全面總結脫貧攻堅駐村幫扶經驗,啟動新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工作,制定&&實施意見和管理辦法,細化選派條件、工作職責、日常管理、考核激勵等內容,把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優秀幹部選派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切實履行在鄉村振興中開新局的使命擔當。
立足實際,貴州還把選派村的範圍從脫貧村擴大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村)、鄉村振興示範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派駐村比脫貧攻堅時期增加1093個;在4773名符合輪換條件的駐村幹部自願留任的基礎上,增派駐村幹部3952名,大大優化駐村幫扶力量;堅持“先定村、再定人”原則,統籌各地開展村級需求摸排,建立需求&賬,根據選派幹部專業背景、個人特長、單位資源等特點“因村派人”。
聚焦為民事 當好領路人
翻開甕安縣建中鎮高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潘深智駐村6個月的工作成績單,“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賬表上羅列的18項為民辦事內容均已實施,其中12項均由駐村第一書記牽頭完成。
召開33次院壩會,走遍全村26個村民組1360戶……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潘深智與村“兩委”共同制定了改善道路交通、優化人居環境、打造産業示範基地等18項具體工作內容。
翁招是高坪村人口比較集中的寨子,通組路出現破損,影響村民出行。潘深智多次向“娘家”貴陽公路管理局花溪段反映,爭取到項目資金51萬元用於修繕該路段。
去年秋種,潘深智與村“兩委”、駐村幹部商討後確定了投資7.2萬元集中發展300畝“油菜+水稻+稻田魚”種養殖示範基地的産業發展新規劃,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隨着“十四五”開局起步,鄉村振興在貴州全面鋪開。廣大駐村幹部持續強化黨建引領,把鞏固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推進鄉村振興任務抓在手中,真抓實幹,擔當作為。切實發揮鄉村振興領路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者”作用,帶富村民,扮靚鄉村。
當好“排頭兵” 交出“初考”卷
駐村以來,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專家、貞豐縣雙峰街道冬妹村駐村第一書記程振濤把辦公地點從實驗室搬到了冬妹村的田野村舍。教授養殖戶動物防疫知識、培育養殖“土專家”成為他開展駐村工作的重點,全力助力當地養殖産業發展。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答好駐村“初考”卷。全省各地按照經濟幹部進窮村、農業幹部進産業村、政法幹警進亂村、黨建幹部進後進村等原則,每村派駐1名駐村第一書記和2名工作隊員,通過不同隊員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滿足同一村對多種類型人才的需求,實現科學編組編隊。
此外,貴州堅持從制度上抓實調度和監督管理工作:輪換期間實行“周調度”制度,及時掌握工作推進情況,對推進滯後的加強督促指導;輪換後組建督導組,分赴各地督導調研,深入了解駐村幹部到崗到位和履職情況;壓實縣、鄉管理責任,督促駐村幹部遵守駐村紀律規定;結合半年述職評議和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組織生活會等,組織駐村幹部認真查擺問題,接受群眾監督評議。
築夢於鄉野,奮鬥於山海。
3萬餘名駐村幹部正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迎難而上,跑好鄉村振興“第一棒”,讓駐村幹部成為名副其實的“助村幹部”。(記者 華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