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來,關嶺自治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不斷推進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整合縣鄉醫療衞生資源,逐步推進衞生健康事業發展,推行“先診療後付費”、遠程醫療、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一系列改革舉措,讓群眾有地方看病、有保障看病、有條件治病,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堅實保障。

在關嶺自治縣人民醫院病房內,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派駐關嶺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的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李俐正在給患者進行日常檢查,仔細詢問患者的病情,耐心講解相關注意事項。自從來到關嶺縣人民醫院開展對口醫療幫扶以來,李俐經常與同事們一道分析研究患者病例,與大家交流探討先進的理念和醫療技術,盡心盡力為每一位患者服務。
“花都專家團隊來到關嶺自治縣人民醫院,從醫院的角度來説,是一個新的突破,提高了我們對心血管疾病的診療規範,從中學到了新知識、新療法,現在患者可以在本地就地治療。”關嶺自治縣人民醫院內一科主任朱萬富説道。
“專家團隊給我們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做得很到位,護士、醫生的服務態度非常好。”患者家屬蓋紹美説。
在李俐的指導下,關嶺自治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確定了“創建省級重點專科”的目標。
廣州市花都區對口幫扶關嶺自治縣人民醫院挂職副院長李俐説道:“通過花都區與關嶺自治縣兩地衞生健康系統醫療協作,健全對口幫扶機制,精準做好醫療衞生幫扶工作,不斷提升關嶺自治縣醫療技術和醫療保障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防止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指數,增強當地人民群眾幸福感。”
關嶺縣深化與安順市人民醫院醫療合作,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由縣人民醫院牽頭,縣內公立醫療機構與安順市人民醫院簽訂《遠程醫療服務協議》,建立遠程醫療會診、遠程心電、遠程影像3個中心。目前,各鄉鎮(街道)衞生院已具備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等服務能力,有效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縣、鄉一體同質化服務新格局,讓群眾“有條件治病”,同時開展“送醫下鄉”義診活動,通過上門診療、健康諮詢、發放健康宣傳資料等方式,打通群眾看病“最後一公里”。
在關嶺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義診活動現場,醫務人員正在為前來就診的群眾量血壓、測血糖,認真檢查病情,詳細詢問群眾的身體狀況,耐心細緻地講解治療方案,宣傳衞生保健常識,詳細解答關於常見病的預防診治等問題。截至目前,義診活動已覆蓋13個鄉鎮(街道),參與醫務人員228人次,共義診患者2805人次。
“此次義診有中醫科、康復科、內兒科、皮膚科、外科的科室人員參加,義診現場還為患者普及基本疾病的防治及相關的醫療知識、醫療小技巧,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中醫文化,守護群眾的健康。”職業醫師舒佐華説。
通過持續實施包村醫生制度、“先診療後付費”、成立三重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中心、推行“一站式”結算服務等舉措,縣鄉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優化就診流程。推出就診卡“一卡通”,減少群眾排隊環節,實現群眾就醫最多“跑一次”;“一站式”報銷,實現群眾就醫便捷高效;成立三重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中心,推行“一站式”結算服務,凡在鄉鎮衞生院和縣級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脫貧群眾,直接在就診醫院“一站式”服務窗口進行結算,實現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辦結、即時性結報,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以前來縣醫院看病,排隊時間長。自從縣醫院在一樓和三樓開設新的窗口,我們來等的時間就比較短,加快了速度。”看病群眾喬興興告訴記者道。
優化就醫流程,讓脫貧群眾“有保障看病”;優化就醫質量,讓脫貧群眾“有條件治病”;優化就醫環境,讓脫貧群眾“有地方看病”。從實施“遠程會診”“專家坐診”,到培養“關嶺好醫生”、留住“醫療人才”,全縣醫療人才隊伍、醫療水平及服務質量不斷鞏固和提升。2021年,關嶺縣農村脫貧人口參合率達100%,住院就醫報銷補償比例達95.70%以上,健康扶貧成效顯著,群眾看病有了真正的依靠。(孫豪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