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1日電(記者李凡、駱飛)“老杜,春節這幾天氣象預報説氣溫低,要注意大棚保溫喲,同時每隔幾天要通風。”“要得,老黃,春節這幾天有啥情況,我隨時給你打電話,請你來幫忙嘛。”
春節前夕,貴州省黔西市太來彝族苗族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農技人員黃開榮來到獨山村羊肚菌種植基地,特別提醒當地管理人員杜剛平近期低溫雨雪天氣的注意事項。
這些常見的對話,是老黃30年多來從事農技工作的日常寫照。黃開榮1988年參加工作,作為一名農技人員,他長期為鄉里果樹、蔬菜、水稻種植等農業技術推廣奔忙。
“老把式”也會面臨新挑戰。2019年下半年開始,黔西市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扶植一批“短平快”高效農業産業,在部分鄉鎮推廣羊肚菌種植。“當時大家都第一次接觸羊肚菌,我們對這項産業還很陌生,壓力不小。”黃開榮回憶説。
2019年,黃開榮在太來鄉芭蕉村駐村扶貧,當地政府一共投資20余萬元建起了55個大棚用於發展羊肚菌種植。“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嬌氣’,‘三分陽、七分陰’,對濕度、溫度、土壤酸鹼性、水源等要求相當挑剔。”黃開榮心裏念著:“産業基礎建起來了,我們農技人員就該帶頭髮揮作用了,不然對不起大家。”
為了研究這項新的種植産業,黃開榮早上五點起床,一邊查閱、研究相關資料,一邊在大棚裏試驗探索培育羊肚菌種植,晚上打着手電筒摸黑回家成了常態。為了打開視野,他自費去了外地,找到幾家羊肚菌種植企業學習種植經驗……
幾經摸索,黃開榮帶着當地村幹部逐漸找到了羊肚菌的種植門路。2020年春天,芭蕉村55個大棚的羊肚菌迎來豐收,畝産達到300公斤以上,不僅收回了之前的投資成本,還幫助芭蕉村當時3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元。
羊肚菌種植技術還推廣到了其他村寨。在獨山村的一處低窪地段,在黃開榮的技術指導下,當地農民合作社發展起78個大棚,利用汛期“時間差”種植羊肚菌。“羊肚菌冬天種,來年春天三月收,鮮菌每斤50元左右,現在這片地的羊肚菌大棚管理得很好,來年應該是個豐收季。”黃開榮高興地説。
除了“新産業”,老黃還兢兢業業研究自己的“老本行”,他大多時間都走在太來鄉的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種植大戶解決果樹、水稻、蔬菜等種植中遇到的問題。

黃開榮(右一)在田間地頭為種植大戶指導果樹種植。新華社記者 李凡 攝
春節前夕,氣溫偏冷,黃開榮來到方田村察看當地金秋李種植大戶孫源才家的管護情況。左看看、右問問,老黃指出了問題:“樹上的流膠病需要注意,不然會引起併發癥,影響果樹生長,需要用石硫合劑來解決。”聽到老黃開的“藥方”,孫源才連聲感謝,還請他下次抽空再來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