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安順市:探索鄉村振興“整鄉推進”新模式

2022-01-19 18:36:23  來源: 安順市委宣傳部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安順市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本,探索鄉村振興“整鄉推進”模式,為安順市建立完善貧困地區持續發展穩定機制、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基礎。

  安順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完善鄉村振興“整鄉推進”工作機制,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出鄉村振興“整鄉推進”模式,從工作部署、規劃設計、資金投入、項目安排、要素配置上做到統籌化安排、一體化推進,實現鄉村整體發展、統一運營、抱團聯動。

  産業一體化發展

  以全市124個壩區、4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及高速公路沿線産業帶“兩區一帶”為主戰場,各鄉鎮因地制宜選擇産業,一體化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産業規模化發展,實現産業遍地開花。

  一是統一謀劃布局。各鄉鎮立足本地氣候條件、土壤屬性、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種植習慣、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選擇基礎好、效益高、見效快的蔬菜、茶、食用菌、辣椒、金刺梨、中藥材、水果、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等9個特色優勢産業進行産業帶布局,發展高效農業,形成西秀辣椒、平壩高標準蔬菜、普定韭黃、鎮寧精品水果、“關嶺牛”、紫雲紅芯紅薯、經開區食用菌等優勢産業格局。

  二是統一産銷對接。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推動各鄉鎮特色優勢産業迅速做大做強。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和地理標誌産品“三品一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産品,加強農産品包裝設計、品牌策劃、市場營銷,積極組織企業參加農交會、茶博會、辣博會,開展農校、農超、農醫等合作,全面推廣“菜單式”産業扶貧模式,逐步形成以銷定産、以産促銷、産銷銜接的良性循環。

  三是統一要素保障。積極向上爭取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加大財政涉農等整合力度,優先投入主産區、優勢産區、特色産區,用於改善水利、交通、冷鏈等基礎設施,有效提升耕地質量和産出水平。全面開展“千名農技專家下基層”活動,用好用活“土專家”“田秀才”,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切實解決“不會種”“不會養”“不會賣”的問題。

  環境一體化打造

  以集鎮為中心,輻射所轄村莊,1個特色小鎮帶動N個美麗鄉村,並逐步推廣為鄉村一體化聯動模式。

  一是鄉村聯規。統籌布局鄉鎮與村莊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産業發展等重大項目和規劃編制,做到鄉鎮與村莊規劃相結合、村莊與鄉鎮規劃相同步。以“城在山中、山在綠中、山環水繞、人行景中”為核心,結合各村産業發展、民族風情、文化特色,加強農房設計引導,打造各具特色的村莊風貌。統籌城鄉開發建設,加強農村宅基地管控,完成五千畝以上壩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城鄉接合部等重點區域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其他區域村土地利用允許建設區劃定。

  二是鄉村聯建。根據鄉鎮總體規劃、小城鎮“8+X”項目庫和美麗鄉村“6+X”項目庫,結合各鄉鎮實際,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從鄉鎮向村莊延伸。累計建成4925公里通組公路,等級路比例達60%以上;開工建設骨幹水源、山洪災害治理等水利工程88處,累計解決農村244.4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8%;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站點576個,3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4G網絡全覆蓋。

  三是鄉村聯美。以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目標,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2017年至2019年,全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積達41萬畝,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2.4個百分點,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紮實推進“廁所革命”,探索多元化農村垃圾、污水處理鄉村一體運營監管機制,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36%,垃圾清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80%,實現鄉鎮和村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鄉風一體化培塑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辦、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結合安順實際,鄉村共同謀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找到了有形化載體。

  一是創新開展評創活動。各鄉鎮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農家”“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兒女”“好婆媳”“好鄰居”等評比活動,推進“積德榜”“鄉賢榜”“先賢榜”建設,建成“十佳”家風訓練基地85個,評選市級文明鄉鎮創建工作先進鄉鎮15個、文明村創建工作先進村80個,評選命名文明戶、文明家庭3萬餘戶,全市有1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26人被評為全省道德模範,23人榮登中國好人榜,210人榮登貴州好人榜,以榜樣力量帶動村民見賢思齊、明理向善。

  二是創新開展文化活動。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廣場、農家文化園、鄉村學校少年宮等惠民工程建設,全市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佔比提高到12%,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4.2%。以文藝演出、徵文、演講、詩歌朗誦、廣場舞展演等多種形式,向群眾宣傳宣講中國傳統美德、家風家訓。在屯堡地區開展“每季有主題、每月有重點、每週有廟會、每天有趕場”的“屯堡文化匯”活動;在少數民族鄉村興建村史館、傳習館,打造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一村一品”,舉辦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俗活動,在鄉風鄉俗傳承發展中去蕪存菁,革陋習、樹新風。

  三是創新開展鄉村志願服務活動。廣泛發動農村廣大黨員幹部、致富帶頭人、鄉村教師、在讀大學生等加入志願服務組織,開展面向鄉村、服務農民群眾的“青春扶貧1+7行動”、科普大篷車“百進”活動,以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殘缺家庭、單親家庭子女等為重點,開展互幫互助、鄰里守望等活動,形成互幫互愛的良好氛圍,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文明風尚。目前,全市有註冊志願者19萬人,志願服務團體1513支。

  治理一體化推進

  各鄉鎮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逐步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一是強化黨建引領。建立鄉鎮幹部挂幫村工作機制,大力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對排查出來的111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進行集中整頓,西秀區雙堡鎮、平壩區樂平鎮、普定縣白岩鎮等一批鄉鎮實現整體示範。建立8個“領頭雁”實訓基地,全覆蓋實訓基層黨組織書記。創新採取“平台引領、軍地聯育、政策激勵、建功立業”的工作機制,將優秀退役軍人吸納進村級幹部隊伍,為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兵支書”典型經驗得到黨中央領導人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充分肯定。

  二是強化基層自治。把村規民約作為農村加強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抓手,全市95%以上村(居)制定完善了村規民約,總結提煉出平壩區塘約村“紅九條”、西秀區中所村鄉村自治實踐、關嶺“鄉村道德超市”、普定“五民工作法”等好經驗好做法。以整治農村攀比之風、低俗之風、大操大辦酒席之風為重點,推廣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通過教育先導、制度約束、幹部帶頭,將符合當代價值觀念的文明新風化入人心。

  三是強化平安建設。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一村(居、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從“有形”到“有效”覆蓋。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防控”工作機制,在實踐中探索出西秀區“禁毒自願者團隊”、平壩區“三治融合、多調對接”、普定縣“七勤一平調解法”、黃果樹旅游區“五戶聯保、十戶聯防”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層典型經驗,有效激活了平安建設“末梢神經”。

  小康一體化建設

  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堅持分級掛牌督戰,抓實抓細“3+1”保障工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監測預警,落實幫扶措施,強化社會保障兜底。通過與對口幫扶城市和安順籍務工人員較多的城市簽訂穩崗協議、舉辦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開展就業培訓等方式,精準匹配就業人員,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和邊緣戶有勞動力家庭11人以上穩定就業。

  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廣泛推廣塘約村、大壩村“村社合一”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並負責經營管理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級企業,合作社、村級企業一把手由村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對村級産業進行統一規劃、經營、管理。推廣貧困戶土地流轉“獲租金”、資金入股“變股金”、就地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分紅金”的“一地四金”模式,完善保價訂單農業、“兩轉一包”等機制,將村兩委、合作社、企業和村民聯結成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三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大力開展農村“三權”促“三變”改革,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389.44萬畝、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1336萬畝、集體林地確權522.9萬畝、集體建設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權確權14.75萬宗、小型水利工程確權20345宗。同時,市級統籌安排1.78億元種養業引導基金,對全市178個深度貧困村每村投入100萬元,作為村級合作社或企業的産業發展基金,通過産業發展,不斷積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全市“空殼村”已全面消滅,村集體經濟積累達23.1億元。

[責任編輯: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