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雲區市級示範性公園泉湖公園。(白雲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1月6日至1月10日,立足新的時代方位、新的歷史坐標,承擔新的歷史使命,白雲區2022年兩會召開,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齊聚一堂,建真言、獻良策、抒民意,共同為白雲區的未來發展積蓄動力。
未來五年,是白雲區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五年。會上錨定的未來五年發展奮鬥目標擲地有聲:“全力以赴落實‘強省會’行動,到2025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427億元,年均增長12.5%左右,力爭在全市總量佔比達6%以上;一産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左右;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佔工業比重達30%……”
新起點新征程,未來五年,白雲區將堅決落實省委“一二三四”、市委“四主四市”工作思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強省會”為主抓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走好“12345”白雲奮戰路徑,加快建設省會城市新中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譜寫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
A 聚力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奮力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未來五年,白雲區將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動搖,聚焦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産業化,不斷優化産業結構,提升産業質效,加快構建現代都市産業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主動力——
做大做強工業。主攻“一主一特”,做大主導産業,全力做大做強電子信息製造業,促進電子器件製造企業集聚,加快發展新能源電池製造産業;持續做優做特生態食品産業,圍繞大眾消費飲品製造領域,持續挖掘娃哈哈、康師傅、燕京啤酒等企業的品牌競爭力;關注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和鋁及鋁精深加工業,不斷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加快要素聚集,做強工業支撐,把園區作為産業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圍繞“一區三園”功能布局,加快園區建設。加大培育力度,育強市場主體,緊盯企業招引和建設,在“簽約、開工、建設、竣工、投産、達産”等關鍵環節下功夫,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四轉”工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倍增計劃”,逐步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突出數字賦能,推動轉型升級,開展“千企改造”“萬企融合”,實施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13個以上,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60。
做精做特農業。聚力打造特色農業産業,以“強菌、穩菜、優果”為重點,全力推動農業産業結構向“特、優、精”轉型升級;以打造“都市田園”為抓手,加強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管護,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43萬畝、産量0.46萬噸;持續提升農産品精深加工水平,重點發展以食用菌、糧油、飼料等為重點的特色食品及農副産品加工業;培育優勢農業品牌,以“蓬萊仙界”等品牌為基礎,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農業品牌;着力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精品民宿等業態,着力打造貴陽“周末後花園”。
做優做活旅游。優化旅游資源布局,緊盯“爽爽貴陽,品質白雲,雲尚生活”定位,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推動蓬萊仙界、泉湖公園、長坡嶺森林公園等傳統景區多維度提質擴容,加快“蘑力小鎮”建設,升級打造蓬萊、石龍等鄉村旅游精品項目,持續推進特色旅游村寨建設;着力豐富旅游業態,以食用菌、靈芝等特色産品為基礎,研發設計特色旅游商品,構建文旅商品體系;不斷創新旅游業態,將文化、康養、農業、教育、工業等元素與旅游深度融合,實現“旅游+”“+旅游”協同發展。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大力實施現代服務業發展五年行動,着力培育商貿新業態,到2025年,培育限上商貿企業30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以上。
B 聚力建設現代化城市,奮力開創城鄉融合新局面
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城市發展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未來五年,白雲區將按照“三品三宜三精”要求,優化城市格局,加強城市建設,強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省會城市新中心現代化新城區——
堅持規劃引領。全區將按照“南融、中提、北進、東聯、西優”城市發展戰略,有序高效開發利用土地。生活方面,重點推進大山洞、共大、白沙關、程官擺攏、雞場、劉莊等片區的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鎮承載能力。生産方面,在經開區及麥架、沙文、沙田片區,重點發展都市工業産業;在牛場整鄉、都拉北部和沙文東北部區域,重點發展都市農業産業;重點圍繞大山洞、泉湖、雲城等區域布局現代服務業,總體形成産城融合、城鄉融合的功能布局。生態方面,築牢長坡嶺森林公園、百花山、靛山、雲霧山生態屏障,加快麥架河生態長廊建設,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布局。
推進城市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軌道交通S2線、有軌電車T2線建設,實施大氧路、青龍大道骨幹路網完善和城市內部支路道路加密等工程,合理布局公交站點,打造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加快城市更新,打造19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成停車位10萬個以上;新建生鮮市場26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5個,建設社區便利店50個以上;強力推進“三改”,到2023年,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1.17萬戶、老舊小區改造0.68萬戶、背街小巷改造112條。
完善城市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抓標準化,制定城市部件及城市活動管理標準,實現城市統一管理。抓網格化,把管理中心下沉到社區,建立城市管理網絡,有效銜接綜合執法、住建、交運等城市治理相關部門及各鄉(鎮、街道),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全覆蓋、無死角。抓智能化,利用“智慧白雲”,推進政務服務、民生、教育、醫療、養老等智慧城市場景落地應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局面。
加強城鄉融合。堅持以城帶鄉、城鄉融合,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探索推進耕地、林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四塊地”改革。制定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發展規劃,推進“蘑力小鎮”建設。加強農村縣鄉公路、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管養”,支持5G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圍繞農村“五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和鄉村治理能力。
C 聚力厚植生態優勢,奮力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白雲區將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全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鞏固污染防治成果。讓藍天常駐,持續開展建築工地、道路揚塵等大氣污染治理,加強秸稈和垃圾燃燒污染管控,確保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7.5%以上。讓綠水長流,抓好麥架河、小灣河、宋家衝河等綜合流域治理,出水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加強飲水工程設施維護,確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讓青山常在,深化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新增城市綠地面積85萬平方米,確保森林覆蓋率維持在46.18%以上,森林管護率達100%。讓凈土長存,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力建設無廢城市。
全力抓好生態系統治理。持續加強生態修復,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嚴厲打擊私挖盜採、亂砍濫伐行為,全面加強青山、靛山生態修復。加強物種多樣性保護,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常態化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禁捕規定,加強長坡嶺國家森林公園、都溪林場、雲霧山等生態保護,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管理體制;加大對企業監管力度,堅決打擊生態環保違法行為。
全面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推進産業低碳轉型,嚴格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堅決遏制盲目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配式建築等産業,積極推進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全力打造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培育壯大綠色經濟,確保到2025年,全區綠色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D 聚力深化改革開放,奮力開創創新發展新局面
堅持以改革解難題、以開放促合作,白雲區將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強化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政務服務事項100%“一窗通辦”,做優“貴人服務”品牌,力爭營商環境排名保持全省前列。持續深化國企改革,聚焦實體化轉型,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經營制度、鄉村治理等改革。優化整合資源,深化教育、醫療等領域改革,全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全力擴大對外開放。搶抓RCEP戰略機遇,大力發展貨物和服務貿易,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與高新、綜保協同聯動,用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積極主動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培育對外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力爭到202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72億美元,年均增長25%以上。紮實開展産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和資本招商,踐行“五百承諾”,強化項目跟蹤服務,提高項目簽約率、落地率、開工率,力爭單體投資過百億元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合力聚人才促創新。貫徹落實“人才興市”戰略,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科學制定實施人才“招、選、育、用”一體化機制,千方百計盤活人才存量、擴大人才增量。強化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加快實現人才集聚。持續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務實合作,做好在黔高校畢業生來築、留築工作。到2025年,引進博士工作站1個以上,建設科創孵化平台5個,高新技術企業達110家,全區人才總量達17萬人以上。
E 聚力增進民生福祉,奮力開創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白雲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民生七有”,把更多的資金、更好的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讓城市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安全更有保障——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推動更充分就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到2025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以上。提供更優質教育,推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職業教育融通融合發展,到2025年,建成公辦幼兒園20個,公辦率保持在60%以上。實現更普惠醫療,加快推進醫療健康産業中心建設,構建優質的醫療、基本公共衞生及應急體系,持續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分級診療改革,讓群眾看病多些便利。發展更多元文化,推進區文化館新館、美術館、全民運動健康促進中心建設,加大“社區圖書共享系統”建設力度,構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圈。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加快構建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改善養老托幼服務保障,加快補齊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短板,大力發展康養産業和銀發經濟。增加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給,完成保障性租賃住房4796套,其中人才保租房3900套。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做好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工作。
強化平安白雲建設。加強“八五”普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和援助機制。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重拳打擊涉毒、涉詐、涉賭等違法犯罪行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創新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突出韌性城市理念,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決防止較大及以上生産安全事故發生,牢牢守住發展與安全底線。(梁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