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持續打造國家級“生態名片”

2022-01-11 09:25:55  來源: 貴州日報

貴州持續打造國家級“生態名片”

 飽蘸綠意繪山河

  入冬以來,盡管天氣逐漸變冷,坐擁綠水青山的黔西市化屋村依舊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依托山水資源和苗族文化,化屋村走上了“農旅融合”發展道路。2021年,該村累計接待遊客近5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2.5億元,被列入“2021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保護綠水青山,貴州蹄疾步穩。打造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名片”,貴州步履鏗鏘。

  2021年10月,在雲南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上,貴州又添兩張國家級“生態名片”。至此,貴州已有14張國家級“生態名片”。分別是:貴陽市觀山湖區、花溪區,遵義市匯川區、仁懷市、正安縣、紅花崗區、鳳岡縣、習水縣和綏陽縣等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貴陽市烏當區、觀山湖區,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街道,遵義市赤水市、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等5個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制度創新:打造國家級“生態名片”

  2020年,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收獲一份亮眼“成績單”——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貴州13個方面30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列,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經驗。

  2016年,貴州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五年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不斷探索完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制度。

  貴州率先在全國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産”,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西部地區建立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等制度改革,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建立起從省到村的五級河(湖)長制,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

  如今的貴州,縣城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99.4%,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是全國生態環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有“綠色制度”保駕護航,在黔中大地,綠色生活成為常態。“出門幾步就是公園,綠樹成蔭,安逸得很。”冬日暖陽照耀下,貴陽喀斯特公園裏,正在休閒散步的貴陽市民張敏説。

  喀斯特公園、觀山湖公園、閱山湖公園……觀山湖區擁有大大小小公園近200個,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湖水相伴、綠樹環繞。

  2017年,觀山湖區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背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關停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大數據等綠色産業,率先實現區域自然資源資産負債“一張表”,生態價值動態損益“一本賬”,生態環境實時監管“一張網”,建立一係列環境污染治理制度保障……觀山湖區先行先試,不僅成為貴陽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高地,也是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永久會址所在地。

  觀山湖區的生態實踐,僅僅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始終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綠色發展:讓青山變“金山”

  前不久,省生態環境廳公布首批貴州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貴陽市花溪區、遵義市湄潭縣、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畢節市黔西市化屋村、黔東南州麻江縣烏卡坪生態藍莓産業園和黔西南州興仁市鯉魚村等6個地方名列其中。

  它們既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也是我省申報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預備隊”:花溪區探索了具有花溪特色的“公園城市·全域融合”多産業“兩山”轉化模式;湄潭縣探索出一條“荒山變茶山、茶山變金山”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事實上,一直以來,貴州在探索“兩山”轉化路徑上奮力攻堅,綠色經濟日益崛起。

  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漫山遍野皆是竹林。

  村民吳興國栽種了100多畝竹林,2021年,通過出售竹子、收購竹筍加工筍幹,一家人收益40多萬元。

  “綠色紅利”不光惠及吳興國一家。2021年,依托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黎明村每人平均收入近兩萬元。

  2018年,赤水市被命名為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今天的赤水,森林覆蓋率82.51%,是貴州“最綠”“最美”的地方之一。滿山翠竹,不僅成為赤水人民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也為長江上游構築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統計,2021年,貴州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2800萬畝,全産業鏈産值達560億元。全省累計建成千畝以上林下種養基地321個,林下經濟實施主體達到1.75萬個,帶動302.8萬農村人口增收。

  飽蘸綠意:繪制現代“富春山居圖”

  今天的貴州,優良生態環境是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山地公園省”成為近悅遠來的宜居家園、旅遊樂園、鄉愁故園。

  最近,張海生從河南南陽搬進了綏陽的新家:“因為工作來到綏陽,一踏進這個城市就被吸引住了,綠意盎然、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生活在綏陽真的很幸福!”

  自古以來,人們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充滿向往。前不久,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的綏陽縣,城區公園綠地面積234.76公頃,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1.1平方米,建成2個省級、12個市級、152個縣級“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點,處處綠水青山、田園牧歌,儼然是現代版“桃花源”。

  打造綠色村莊,讓農村成為“詩和遠方”。2021年,我省完成鄉村綠化5.99萬畝,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43.23%。

  農村美不美,關係到百姓的“幸福感”,也是鄉村振興的“試金石”。今年獲得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的江口縣太平鎮就是典型之一。

  太平鎮白楊坪村曾是空殼村,房屋破舊不堪。近幾年,依托良好生態發展旅遊,村民們統一把老房子修葺一新,發展民宿。僅該村“群山之心”民宿項目去年7月運營以來,就已接待遊客千余人,收益7萬余元,帶動農戶月均增收3000元。“通過搞旅遊掙錢,日子越來越好。”村民劉喬花笑得合不攏嘴。

  截至目前,貴州獲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命名的“全國生態文化村”已達44個,名列全國前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黔中大地處處繪就。(記者 王遠柏)

[責任編輯: 欒小琳 劉昌餘]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