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切實築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2022-01-05 09:33:30  來源: 貴州日報

切實築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

——貴州堅定不移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

  冬日的貴州,烏江、赤水河自南向北奔騰入長江,黑頸鶴在威寧草海歡騰起舞,一艘艘遊船駛過黔西市化屋村碼頭……水清、天藍、土凈,環境持續向好,一處處河汊與溝渠迎來蛻變,一座座庭院與村莊實現煥新。

  六年來,貴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的系列重要論述及指示批示精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定不移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作為長江上游地區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時刻繃緊生態環境保護這根弦,堅持保護與修復齊頭並進。2021年,全省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29平方公里,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4%。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1.51%……為築牢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生計——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殷實

  上世紀80年代,古有“黃金水道”之稱的烏江,開始發展網箱養殖。

  繁殖速度快、利潤高……網箱養殖是漁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帶來生態之殤。

  隨着投産農戶越來越多,網箱養殖規模擴大,進入無序發展狀態,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威脅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

  “每年3、4月,江底就開始翻滾,一到這時候,就會發現江水實在是太黑了。”息烽縣流長鎮長涌村網箱養殖戶高玉山回憶道,20世紀末,網箱如蜘蛛網般密密麻麻地鋪在江面上,刺鼻的腥臭味瀰漫在空氣中。

  早在2016年,貴陽市各縣區逐步開始部署網箱拆除工作,次年年末,烏江庫區息烽水域的養殖網箱得以全部拆除,從業漁民全部成功轉業轉産。

  老漁民鄧華新,在息烽縣流長鎮長涌村從事網箱養殖工作8年。轉産上岸後,鄧華新選擇流轉30余畝土地種植葡萄。“現在烏江水清了,來玩的游客多了,我的葡萄不愁銷。”鄧華新説。

  “將魚賣出去不如把客人請回來,我們要把養魚這碗飯吃出新花樣來。”野生魚和網箱魚退出市場,家住赤水市的馮沛濤三兄弟,把目光投向生態養魚。

  三兄弟將河邊的一片荒地開挖成魚塘,不投喂任何添加劑飼料,靠引來的河水進行生態養殖,還發動老鄉們成立合作社共同發展。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建設起一座集垂釣、觀光、餐飲、民宿於一體的生態園。

  2016年,貴州正式啟動了赤水河(貴州段)退捕,率先在全國開展禁漁工作。2017年,貴州全面啟動全省域網箱養殖清理取締工作,實現了省內全流域“零網箱”。2019年初啟動全省長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2021年1月1日起,全省長江流域天然水域實現全面禁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過大力整治,貴州生態環境煥然一新。貴州人民群眾的福祉更加殷實。

  生活——生態改善與民生改善更同步

  “只能一人一桿、一線一鉤,千萬不要一人多桿、多線多鉤、長線多鉤、單線多鉤垂釣啊。”在銅仁市錦江河畔,綠樹成蔭,碧水緩緩流淌,51歲的付文林正耐心地向前來休閒垂釣的群眾講解禁漁政策。

  付文林是銅仁市碧江區人,家就住在錦江河邊,他曾以為自己會像父親那樣,在錦江河捕一輩子魚。“魚越捕越少、越抓越小,這樣下去要不得。”2019年12月,付文林積極響應政策,退捕上岸,開始了新的生活。

  “開展就業培訓、安排新工作、支持就業創業,黨和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為了讓漁民安心上岸,碧江區在引導漁民轉産轉業的同時,成立了漁民之家,專門幫助付文林等退捕漁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昔日捕魚為生計,今朝護漁為子孫。“工作輕鬆,收入也還不錯,比捕魚好多了。”與錦江河打了半輩子交道,付文林對錦江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説:“以前捕魚是為了謀生,現在護漁是為了子孫。”看著錦江河的魚又多了起來,付文林打心底高興。

  河長、林長、水庫管理員、生態護林員……一個個長期堅守的身影,共同繪就了貴州的綠色畫卷。據統計,2021年,貴州共設立河長22755名人,林長50170人,同時完成了全省18.28萬名生態護林員的續聘工作。

  “滑石,滑石,過去一下雨,村裏真的就會滑泥石。”正在巡林的大方縣小屯鄉滑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王福忠指着眼前連片青山感慨,“現在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過日子了。”

  近年來,滑石社區嚴格落實推行林長制,由村“兩委”幹部擔任村級林長,落實責任,參與巡林護林工作,與全村34名生態護林員奔走各個山頭,排查森林火災隱患。

  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貴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同步。

  生態——新探索繪就的未來更美好

  赤水河,長江唯一保持原生態的一級支流,曾面臨生態難題: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中游煤礦遍佈,下游酒廠排放超標。囿於管理權限,三個省很難形成保護合力。

  2018年,國家&&了《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貴州省抓住政策契機,積極協調,促成了雲貴川三省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規定只要省際入境水質達到Ⅱ類標準即可獲得補償。

  三省合力,重拳出擊。雲貴川三省建立起了合作共治、責任共擔、效益共享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有力推進了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赤水河水質發生了根本性好轉。

  “赤水河變化太大了,禁止捕魚,河水變清了,河岸環境也變好了。”家住赤水市丙安古鎮的余暉感嘆道。

  2020年8月31日,貴州省政府印發了《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通知》,在全省産業布局、産業准入、水利、國土空間規劃及規劃環評、重大項目環境影響及可行性預判等方面初步運用了“三線一單”成果。

  協調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 “三線一單”的&&,讓各地環境管理的要求有了明確標準。

  赤水市在擬引進紡織項目的過程中對項目落地環境可行性進行預判,最終明確了不得配套建設燃煤火力發電站的具體要求。

  正安縣放棄引進6個大的生産項目,杜絕環境隱患、保護生態安全,嚴控企業准入門檻,倒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江縣苗族村寨展啊村,森林資源豐富,為保障生態安全,主要依靠林下經濟和養殖業發展。

  跨區域生態補償、“三線一單”分區管控、林下經濟……創新、升級、融合,貴州正在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尚宇傑)

[責任編輯: 鄧嫻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3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