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合村山水風光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美麗呈現;農家別墅窗明几淨,清新亮麗;走進紫雲自治縣板當鎮,綠水青山間,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如詩如畫。阡陌田野上,村民歡歌笑語,生機盎然。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從“村容整治”到“生態宜居”反映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的提升,體現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
如何通過基層有效治理推動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創建,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群眾滿意的創新之路?
板當鎮的答案是:通過黨建引領,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宜居鄉村創建模式,全力推動宜居美麗鄉村創建工作。
黨員示範帶動 村民廣泛參與
説起板當鎮硐口村的變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並不為過。
村內巷道乾淨整潔,家家戶戶門前修葺的木質柵欄圍成的“小花壇”“小菜園”,花壇裏栽有各種各樣的花,菜園子栽種着一壟壟翠綠油亮的白菜、大蒜、小蔥等時令蔬菜,長勢喜人,不僅扮靚了鄉村之美,更讓家家戶戶展現出勃勃生機。
據村支書吳應超介紹,在幾個月前,硐口村的樣貌可不是這樣的,走進村裏,路面污水橫流,白色垃圾隨處可見,典型的“臟、亂、差”。
如今,這裡村舍交錯有致,村巷乾淨整潔,屋前屋後,有山有水,有良田,有庭院,山上有藍莓産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宜居鄉村“省級示範村。”
從“臟、亂、差”美麗蝶變到“省級示範村”,硐口村的成功做法是“黨員示範帶動,村民廣泛參與”。
“通過多次群眾會的宣傳與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全村的宜居鄉村創建中來。”硐口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印介紹,通過發動群眾參與,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內在的動力被充分激發。
硐口村只是板當鎮採取“黨員示範帶動”推動宜居鄉村創建的一個縮影。

硐口村村內裝扮的小花園
據板當鎮副鎮長於紅衛介紹,在宜居鄉村創建中,板當鎮以黨支部為引領,駐村幹部、村“兩委”、組長和黨員同志帶頭創建,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形成全鎮抓宜居鄉村創建的強大合力。
鄉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
板當鎮硐口村年近8旬的老支書於培毛,每天吃過晚飯,都要牽着老伴陳芳秀的手在村裏走路散步,鍛煉身體。
“現在村裏環境被打造的越來越漂亮,為多享幾年晚福,我更要堅持鍛煉身體了。”於培毛笑着告訴記者説,前些年,村裏村居環境差,走到哪兒都“臟亂差”,沒有走路散步的心情,如今,飯後散步,成為兩老每天的必修課。
今年來,因為村裏搞宜居鄉村創建,於培毛還特意把老房重新裝扮了一番,屋前修建了小花壇,休息亭,“舊房”翻新,房屋像個中式的小庭院,別有一番味道。“現在村居環境好了,日子過得是真舒心。”於培毛説,村裏環境整治讓鄉村更宜居,産業興旺讓生活更富裕。
村民的“壞”習慣改了
今年34歲的孫小平,是板當鎮翠河村保潔員。記者見到他時,正靜坐在房前的河邊釣魚。
“保潔員不去打掃衞生,坐在河邊釣魚,這也太不務正業了吧?”同行的一位友人説道。
“我不是偷懶,是現在確實沒多少活幹呀!”坐在河邊的孫小平聽到有人説他偷懶,立即起身爭辯。
保潔員竟然有閒釣魚,後來記者了解真相,這事還真不怪孫小平偷懶。
原來村裏今年搞宜居鄉村創建,通過各級幹部的廣泛動員,村民改掉了隨意丟垃圾的壞毛病。“以前我在村裏打掃衞生,從村頭到村尾,剛掃完,走回來時,又見到滿地垃圾,一天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孫小平説,通過村裏創建宜居鄉村後,村民的衞生觀念明顯改善,如今,他每天只需早上打掃一次衞生,村裏也會保持得乾乾淨淨。
共建共治共享 建立長效機制
走進板當鎮同合村,挂在村民村居墻壁上鮮艷的錦旗,顯得格外顯眼,錦旗上寫着“宜居鄉村示範戶”。

硐口村隨處可見的文化墻
激發村民積極性,主動參與村莊事務、實現共建共享,需要一套長效機制來保障。
“同合村通過宜居鄉村示範戶評比,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創建宜居鄉村工作,形成互學互比的氛圍。”同合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傑介紹説。
“在手機APP上可實時查看垃圾處理情況,手指輕輕一點,還可以隨時對‘臟亂差’現象拍照,發布到數字平台進行曝光,達到監督治理的作用。”王印介紹説,“數字鄉村”平台給宜居鄉村創建與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創建宜居鄉村,村民的自我監督也發揮了不小作用。“板當鎮充分發揮‘聯戶長’和村民組長監管作用,積極推動本區域宜居鄉村創建工作定期有人監督檢查,形成相互監督的長效機制。”於紅衛介紹説。
同時,板當鎮還組織各村每週開展大掃除行動,確保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如今,在長效機製作用下,從“美麗鄉村”建設到“宜居家園”的創建已成為板當鎮每位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堅持以“點”帶“面” 打造樣板典型
走進板當鎮翠河村,一條清澈的小河,靜靜地沿着村頭流向村尾,兩岸植被綠意盎然,村落在山水之間,充滿勃勃生機。
曾經的翠河村,環境臟亂、土地貧瘠。翠河村的改變,得益於該村宜居鄉村創建工作的持續推進。今年以來,翠河村高起點謀劃,以打造板當鎮示範樣板為目標,動員村民群眾共創共建美麗宜居家園。
村支書楊天忠介紹,翠河村以創建市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範試點為契機,圍繞翠河流域做文章,緊扣“宜居、宜業、宜游”目標,竭力將翠河村打造成集現代農業、休閒旅游、宜居康養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範區。
硐口村、翠河村只是板當鎮堅持“以點帶面”示範引領、打造宜居鄉村示範試點的一個縮影。

翠河村人居環境
在宜居鄉村創建過程中,板當鎮圍繞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示範點和宜居鄉村示範點,以省級硐口村,市級同合村、翠河村作為創建示範點,抓好環境衞生整治的同時,因地制宜抓好村莊建設和特色産業發展,以鄉村振興示範點帶動宜居鄉村示範帶的創建。
通過示範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目前,全鎮開展集中大掃除830次,整治農戶衞生9000余戶,轉運垃圾1305噸,收費管理6個村41個組,清理水溝6500余條,清理河道3條102次30公里,清理水塘3900個,清理污水4100余處,清理野廣告8700余幅;建成農村垃圾轉運池161個,改廁852戶,正在實施農村污水處理項目6個;拆除私搭亂建棚舍300戶23000平方米,拆除違法建房26棟,除危拆舊24棟,拆除活人墓12座,打擊非法捕撈2起2人。(記者 伍水清)

翠河村山水村莊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