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資訊展播>>正文

凱裏市:“三社聯動”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2021-11-29 18:10:15  來源: 凱裏市人民政府網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州城鄉社區治理的決策部署,探索“三社聯動”城鄉社區治理機制,為社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凱裏市通過黨建引領引入專業社工服務,高品質推動“三社聯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

  一、以“黨建+”服務為模式,全面貫徹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凱裏市將“三社聯動”納入城鄉社區治理工作范疇,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凱裏市“三社聯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改革試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凱裏市“三社聯動”社會服務項目省級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形成由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改革試點工作機制。在項目試點各類功能型委員會組建過程中,注重完善區域化黨建機制,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積極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培育了一批由黨員發揮骨幹作用的社區互助組織,積極發動社區黨員參與社區委員會組建,四個試點共有黨員346名,其中200余名黨員參與到項目服務,30名黨員發揮著骨幹帶頭的作用,優化社區委員會在各類基層黨組織設置,形成覆蓋廣泛、功能互補的組織網絡,實現對黨務資源、政務資源和社會資源充分整合,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對社會的統籌能力和凝聚能力,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基層治理模式。一是大十字街道南山社區建立“一建領三建”社區治理服務模式,即堅持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社區機制搭建、平臺搭建以及係統搭建,從而促進社區參與,不斷朝著社區居民共建、共治、共用的目標和方向邁進。通過項目組建培育了4個功能性社區組織、12支志願服務隊,其中8名黨員是功能性社區組織的骨幹成員,120余名黨員經常參加社區志願服務隊服務活動,形成了“黨員+社區居民+志願者”的委員會組織格局,堅持黨的領導,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和志願服務,充分發揮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的聯動作用,發動轄區黨員和居民積極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共同建設和諧美好家園。二是開懷街道開工石社區以區域化黨建為平臺,推動建立“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用”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新機制。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格局”定位,通過組織紐帶、情感紐帶、利益紐帶,探索出以黨組織引領為核心,以街道、社區、駐社區單位、企業、社會組織以及行業領域為支撐的“黨建共用家”社區治理新路子。以“黨建聯盟”為載體,整合資源、聚焦共治,在社區黨員的帶領下開展“黨建引領促和諧,情暖社區迎冬至”“秋季疫情防控”等志願服務活動35余次,參與黨員1408人次,服務居民5000余人次。三是青杠林村和白水村兩個農村社區以“三社聯動”工作機制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為支撐、以村委下屬委員會為服務平臺,從提升村民參與公共事務、充實弱勢群體群體服務、提升村民對青少年的正向管教意識三個層面出發,協助村委充實社區服務內容、提升村民參與公共事務並做好教育與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探索了鄰里互助的“幸福鄉村”建設道路。農村社區存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村莊“空心化”程度高的特徵,大部分年輕、有能力、學歷高的黨員外出,導致農村社區傳統的黨建工作方法遇到了現實的困境。在“三社聯動”機制推動下,村黨支部發揮引領作用,黨員參與村民互助組織建設。通過黨員在村裏的威望和人氣,直接推動了村民自治組織的發展,村民參與社區治理自覺性提供,農村黨建工作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豐富與創新,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二、以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為依托,搭建“三社聯動”社區參與平臺

  一是社區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搭建。凱裏市民政局與項目所在鎮(街道)積極溝通協調,大力支援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在四個項目試點所在的村(社區)統一懸挂“三社聯動”省級試點項目以及“社工和志願服務站”工作牌,並由村(社區)提供相應的辦公場地和辦公設施設備,作為“三社聯動”社區社會工作改革試點項目工作服務平臺和辦公場所,由服務實施社工機構派駐社工駐點全面開展項目服務工作,制定了三社聯動機制服務圖、功能委員會介紹、功能委員會參與機制流程圖、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工作流程圖、項目人員組織架構圖等相關內容,為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和孵化提供了服務平臺。二是社區社會組織支援平臺搭建。以專業社工機構為支援,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黨建引領、培育孵化、發展規劃、人員培訓等綜合服務和指導支援。“三社聯動”項目中,社工從地區發展模式的視角出發,在社區治理專家的指導下,利用“共商、共識、共建、共擔、共用”的“6共”參與式工作方法,協同村黨支部、村民骨幹,共同研討、協商,制定了試點村/社區發展規劃,從敬老愛幼、環境衛生、安全調解、兒童發展和社區安全提供了有效指導。截至目前,先後召開了社區發展規劃、項目聯席會議、章程討論會、民主選舉等共計20余次,參與人數達300余人次。項目執行以來,在村“兩委”支援下,社工協助黨員、村民骨幹共同組建了17個社區社會組織,涉及社區的教育、安全、文化和環境衛生等方面,同時協助制定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計劃、制度及人員框架等。社區社會組織的建立,有效地緩解了因“空心化”導致的社區活力缺失問題,以社區社會組織為平臺,充實了社區公共生活和社區服務,暢通了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進了居民在公共事務中的參與感、價值感、幸福感,激發了居民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提供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支援。在項目初期的設計中,每個試點村(社區)都預留了10萬元的社區發展基金,用于每個項目點村(社區)基層組織或孵化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經費,通過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支援社區社會組織有事可作、有錢可用,積極探索構建城鄉均等的社會服務體係的具體行動機制。在專家督導的支援下,制定了社區發展基金使用規范,為下一步服務項目的發展提供規范性的指導。

  三、以溝通參與機制搭建為支撐,提升“三社聯動”服務水準

  一是溝通機制搭建。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為保證項目的調度和聯動,推動項目有效運作,先後召開了市級啟動會議1次,項目點推進會議8次,督導及培訓會議12次,全力做好改革試點項目管理工作。會議討論了社區發展規劃、微信公眾號的組建推廣、社區委員會成立以及功能發揮、社區文明創建、社區環境衛生治理、社區文體活動等相關事宜。通過定期開展“三社聯動”項目聯席會議、社區院壩會、委員會聯席會、居民共商等形式,暢通了社區的聯絡溝通渠道,形成了多方聯席、院壩共議、居民共商的社區治理制度,破解制約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發展的難點。二是參與發展機制搭建。把社區發展規劃作為推動社區居民共識,促進社區參與的重要手段。通過制定社區發展規劃,促進了社區發展和參與共識。社區發展規劃的完成,認清了社區存在的問題,確立了發展目標,形成了中長期行動計劃,達成了社區參與共同行動的共識。社區各委員會成立後,制定了社區各委員會的章程和制度,明確規定各委員會的參與和退出機制。同時,從委員會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委員會會議擬定了社區各委員會的活動計劃、活動經費預算和社區發展基金使用標準,形成了一整套開展社區活動、推動社區共識、促進社區治理與發展的工作方法。

  四、以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為抓手,創新“三社聯動”服務模式

  通過項目開展,建成了民族地區“三社聯動”新機制,率先在民族農村地區創新“三社聯動”模式。一是重視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社區組織培育,建立了推動社區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性組織和傳統文化傳承的社區社會組織;二是把傳統文化活動和非遺文化傳承作為重點支援內容,作為推動社區參與的牽引工作;三是“三社聯動”服務過程強調對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注重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和組織資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四是通過構建社區服務體係和社區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推動了社區不同民族成員的交流與了解,增加了社區公共生活機會,在“各美其美”的同時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促進了民族和諧和民族團結。開工石社區以兒童和老人為抓手,以民族節日和民族文化為契機,著力打造“居民互助+社區共融”社區氛圍。開工石社區是整體搬遷模式,導致地區與地區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民族分化較為嚴重,加上社區青壯年人較少,社區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以“一老一小”服務對象為抓手,以民族節日和民族文化為切入點,搭建文化交流平臺,開展社區服務,增加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形成良好的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社區氛圍。通過開展“濃濃中秋情,悠悠你我心”入戶探訪、濃濃溫情生日會、“老少齊聚暖人心”端午活動等,著力讓社區的鄰里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融洽,讓居民從被動參與社區活動到主動參與社區治理,使社區的老人舒心、兒童開心、家長放心,共同營造共建共治共用社會治理格局。

  五、以民政兜底服務對象為主體,提高“三社聯動”專業服務能力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通過社區指導、社工策劃、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以到府入戶、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建立了試點社區兜底保障服務人群服務臺賬,重點為社區內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空巢老人、農村留守人員、困境兒童、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子女等困難群體提供親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各類關愛服務,構建守望相助的鄰里關係,推動社區志願服務常態化。截至目前,四個試點社區建立各類兜底服務人群數據臺賬963人,入戶走訪412人,建立專業個案服務檔案14人。同時,通過資源連結,積極引導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支援社會工作者、志願者深入城鄉社區,依托社區社會組織為重點群體和困難群眾提供關愛服務,為兜底保障、社區服務提供支援力量。自項目服務開展以來,共培育和孵化社區組織17個,培養本土專業社工人才17人,志願者4名。同時,深入開展“我們共成長”兒童生日會、“老少齊聚暖人心”端午節、中秋三留守慰問等主題活動100余次,累計服務20000余人次。(孫奎 周宇虹)

[責任編輯: 欒小琳]

相關閱讀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