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丫新村一角。
丫新村,一個坐落在關嶺自治縣普利鄉大山之間的典型少數民族村寨,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是少數民族。自全市“文明鄉風 宜居鄉村”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清垃圾、除積垢、壘花墻、種綠植,積極開展改廁及污水治理工作,一改往日臟亂,讓村子變得潔凈美觀。
“自從創建宜居鄉村以來,村子裏的公共區域和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走到哪都能看見鄉親們種的花草蔬菜。”該村村民楊文興提及村子的變化,臉上笑意盈盈,一個勁地點讚説好。
在宜居鄉村創建工作中,丫新村以“四清兩改四嚴禁”為目標,全面開展環境衞生大整治,通過“幹部引導,群眾參與”的方式,共建共享共治宜居鄉村。
該村駐村第一書記潘順剛是關嶺鄉村振興局下派的優秀骨幹,今年是他在丫新村駐村的第五個年頭,五年光陰讓他徹底成為了“丫新人”。
“從脫貧攻堅時期的深度貧困村成功脫貧摘帽,到創建宜居鄉村取得全市前100名的好成績,丫新村的幹群在地處邊遠、基礎較差的實際情況下,不斷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地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潘順剛告訴記者,丫新村“兩委”在創建宜居鄉村工作中,以着重打造示範組輻射帶動全村為工作重點,嚴格落實相關的部署要求,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新發組就是潘順剛所説的該村重點打造的示範組。今年8月,丫新村村委出資採購水泥、沙石和磚塊等原材料,組裏的村民或自己動手,或請工人幫忙,紛紛在自家房前精編竹木柵欄,砌起了小花圃,種上了花草或蔬菜,為村莊帶來了色彩與活力。
今年9月,該村村委又積極組織村民到經開區阿歪寨、茶嶺村、牛蹄村等先進村寨參觀學習,進一步拓寬群眾視野,轉變思想觀念,革除陳規陋習,有效推進了宜居鄉村創建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參觀學習回村後,新發組的村民們感觸頗多,當即召開小組會,大夥自發捐款籌資2.66萬元,創辦了“新發組宜居鄉村創建資金”,用於組裏開展宜居鄉村的創建工作。
“村委帶大家到阿歪寨、茶嶺村和牛蹄村去參觀學習,看著別的村子那麼美觀漂亮,鄉親們都非常有感觸,回來之後組裏馬上召開了小組會,會上大家都紛紛下定決心要搞好環境衞生,就算基礎設施上沒有這些示範村完善,但是也要盡最大的努力配合村委開展好宜居鄉村的創建工作。”村民楊安棟説道。
新發組的村民們利用籌集的資金新建了寨門,並且全組群眾齊動員,把組裏廢棄的村小學打掃乾淨,畫上墻繪,又置辦了桌椅、碗筷、炊具,將其打造成村裏紅白喜事的辦事點。
“通過宜居鄉村創建工作的穩步推進,現在新發組的村民都已經養成了自覺參與愛護環境衞生的好習慣,也非常支持村裏開展相關工作。同時,通過新發組的打造和帶動,其他組的村民也開始參與到宜居鄉村的工作中來,讓全村呈現出幹群共建共享美麗家園的好風向。”潘順剛説道。
據悉,截至目前,丫新村共召開群眾會近50次,開展大掃除80余次,清理禽畜糞污160余處,清運垃圾百餘噸,修建21處幹糞池、15處尿液池,清理河道水溝1公里。
如今的丫新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村莊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群眾思想觀念轉變明顯,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宜居鄉村創建各項工作成效明顯。(記者 高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