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在貴州省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趙祥榕和妻子在稻田裏查看谷粒情況。
寒露剛過,貴州省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的水稻種植大戶趙祥榕和妻子在田間忙碌,迎來盼望已久的收穫。
出身農村、開過渣土車、做過廚師的趙祥榕在江蘇闖蕩多年,看到沿海城市優質稻米售價高、銷路好,而村裏的良田卻荒着,2015年他選擇回到家鄉,流轉土地種起了水稻。在南京農業大學和貴州省農科院等院校專家的幫扶和指導下,趙祥榕利用家鄉土壤富含鋅硒的優勢開展優質水稻種植,今年種植面積已近300畝,優質大米銷往南京、貴陽等地,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水稻種植大戶。
這些年專注於水稻種植,趙祥榕經歷過很多次失敗,也積累了大量經驗,稻穀産量逐年提升。趙祥榕向鄉親們傳授優質水稻種植技術,為家鄉的鋅硒米産業發展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種田是門技術活,科學種田竅門多。種植技術有保障,豐收就會有希望。”這是趙祥榕總結的種田順口溜。
金秋時節,稻浪飄香。一粒稻穀,從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認真對待。接下來,趙祥榕計劃帶領更多鄉親發展優質水稻種植,一起在鄉村振興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穫更多的夢想。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