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世界級大橋建設一線的“國慶堅守”-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特寫:世界級大橋建設一線的“國慶堅守”

2023-10-04 11:37: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10月4日電(記者駱飛、周宣妮)10月1日,當清晨的陽光刺透雲霞,照耀在位于貴州省貞豐縣境內的花江峽谷大橋安龍岸主塔上時,高空吊裝工人馬海扯坡早已穿戴好安全設備,開啟了在200多米高空忙碌的一天。

  這是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省六安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在建花江峽谷大橋的施工現場。建成後,大橋將飛架于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之上,橋面距離峽谷水面垂直高度達625米,將成為世界最高的大橋。

  此前,記者從省會貴陽驅車3個多小時抵達大橋施工現場,探訪這座世界級大橋建設一線的“國慶堅守”。

  6月14日,工人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引橋上施工。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跟隨馬海扯坡的腳步,記者一行人乘坐施工電梯一路爬升上百米才抵達已封頂的大橋安龍岸主塔塔頂。金秋送爽,但當跳出雲海的日頭直射在毫無遮擋的塔頂時,身處其上的人們,臉上無比火辣。

  作為花江峽谷大橋其中一個主塔,安龍岸主塔距離地面有204米高。此刻,穿越峽谷的大風在耳邊呼嘯,腳下是深達好幾百米的花江大峽谷。

  站在塔頂極目遠眺,相距1000多米的峽谷對岸是與安龍岸主塔遙相呼應的另一個主塔——大橋六枝岸主塔,目前正在加緊施工,其建成高度將突破240米。

  身處百米高空,記者無比緊張。而一旁的馬海扯坡和工友們則顯得比較輕松,正有條不紊地在塔頂安裝門架,為即將開展的高空大重量吊裝作準備。

  今年35歲的馬海扯坡皮膚黝黑,常年在工地風吹日曬,他相較于同齡人略顯滄桑。談到工地生活,眼前這個有著近20年高空吊裝工作經驗的彝族男人並不怕吃苦,但卻很怕高空作業時遭遇突如其來的大風。

  “峽谷工地亂風多,而且暫態大風比較常見。有時一刮大風根本站不穩,只能立馬蹲下。”馬海扯坡説,比起過去,現在的高空施工安全保障更多,幹活也比較安心。

  花江大峽谷壁立千仞,兩岸地勢陡峭,大橋核心施工區緊鄰懸崖絕壁。工人們不僅時常要在距離地面好幾百米的高空開展大重量吊裝作業,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暴雨、大風天氣,施工的難度可想而知。

  6月14日,工人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現場施工。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國慶節期間,為有序推進大橋施工進度,200多名技術、施工人員堅守大橋建設一線。今年56歲的劉躍才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貴州橋梁集團大跨度纜索吊裝工作人員,他這段時間一邊按計劃和施工隊推進引橋T梁安裝,一邊加緊制作並完善特大橋纜索吊裝係統大小機備材料的方案。

  交談時,老劉小心翼翼地從兜裏掏出幾張折疊好的A4紙。這是他手寫的吊裝備材方案,全篇字跡工整,所需材料分門別類,一目了然。那些看似笨拙的“一筆一劃”無不鐫刻著這位老交通人的敬業和認真。

  花江峽谷大橋是一座單跨鋼桁梁懸索橋,全長2890米,主跨達1420米。其建成後不僅是世界第一高橋,也將是山區橋梁跨徑第一橋。

  6月14日,工人在貴州花江峽谷大橋現場施工。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盡管有著30多年修橋鋪路施工經驗,但面對正在建設的世界級大橋,劉躍才直言不敢掉以輕心。“大橋施工,一次吊裝材料少則幾十上百噸,多則上千噸。”劉躍才説,一些施工問題沒有可遵循的經驗,需要邊施工邊解決,每一步都走得很謹慎。

  從2022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以來,為應對峽谷較極端的建設條件以及大橋主塔承臺、錨碇等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築後易産生溫度裂縫等問題,項目施工方自主研發了多項解決技術。

  承建大橋的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六安高速LATJ-8標項目副經理王淞鈺介紹,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智能溫控係統以及聯合研發測風雷達等設備極大提升了大橋施工效率和安全係數。

  在中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貴州省,92.5%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和丘陵。多年來,隨著一座座世界級高橋在廣袤的貴州喀斯特山區相繼建成,崇山峻嶺間形成“高速平原”。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目前,世界前100座高橋近半數在這裏,且橋梁類型多樣,堪稱“橋梁博物館”。如今,萬橋飛架不僅是貴州對外開放的新名片,也承載著無數橋梁交通建設者的不懈努力和奮鬥。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