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東西巷——煙火深處情至濃-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1/05 09:40:49
來源:廣西日報

桂林東西巷——煙火深處情至濃

字體:

  【原標題】桂林東西巷——煙火深處情至濃

  “我們走進黃昏,走過桂林的橋。聽江上輕搖的小槳,看煙火深處東西兩巷……”

  桂林東西巷,位處“王城根、漓江畔、城市心”,是桂林明清遺存的唯一歷史街巷,曾有“青龍白虎”寶地美名。巷內名人故居散落,老字號店舖棋佈,桂北民居古樸典雅,是藏風納韻、鐘靈毓秀的桂林文脈所在。

  入夜,行走在東西巷,如同穿越到盛世長安。

  “我們展示有穿青印染、桂林石畫、桂林雕版彩色套印、壯錦、侗繡等十余項非遺技藝。”桂林東西巷老城墻腳畔,張傑經營着一家工藝美術品牌店舖穿青書院,這是清代桂林城市傳統民居的代表性建築,也是目前東巷保存最完好的百年歷史建築之一。

  書院緊貼明城墻,廳堂裏各類書籍和非遺手工藝品琳瑯滿目,這些富有廣西特色的非遺文創産品跟隨游客的足跡,將八桂大地絢爛的民族文化傳遍了全世界。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亦是城市印記。

  2016年,東巷改造竣工開街;2020年,西巷改造完成,東西巷煥然一新。如今,經過悉心修繕呵護,這裡已進階為體現時代發展的多元文化複合型歷史風貌區,成為中外游客了解桂林的一扇重要窗口。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除了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元的特色美食,也是游客打卡東西巷的重要緣由。

  “好的,給您留座。”未及飯點,“隱廚”店長樂怡的手機鈴聲便已響個不停,她接起電話,腳步不停,在店內忙碌穿梭,調度30多名店員。

  接連不斷的預約來電,是古巷熱鬧夜晚的前奏,也是人們對美食的熱切期待。

  天色漸暗,巷中人潮涌動,桂花糕攤的木蒸籠被揭開,騰騰白汽翻滾而出;辣椒醬店內,雙刀交替起落,剁聲震天響;米粉鋪裏,熱氣氤氳的米粉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各色香氣交織在一起,瀰漫於整個街巷。

  人們認真對待每一餐煙火,用心感受每一個朝夕。

  此刻,王城馬肉館內,廣州游客趙俊傑正翹首以盼。

  後廚,廚師架起猛火,將米粉燙至晶瑩剔透後撈出,澆上滋滋作響的熱油,撒入香菜、花生、蒜米和幹辣椒,淋入提前熬製好的滷水,最後鋪上大塊厚實的馬肉,一碗每桌必點的馬肉米粉送至趙俊傑面前。

  “馬肉很有嚼勁,米粉口感爽滑。”趙俊傑吃得盡興,決定打包一份帶走。

  “我們店從2016年就在此營業,不僅是許多老桂林的心頭好,也吸引了無數遠方游客。去年夏天,有一家五口外國友人連續來店裏吃了4天,説這是他們最喜愛的桂林美食。”經理周鳳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笑着説。

  天南海北的人們循着煙火而來,相聚在街頭巷尾流連忘返,在流轉的霓虹招牌下,鼎沸的人群中,一處處桂林菜館裏,店主們熟練地為食客端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美食,滿溢煙火溫情,攪熱桂林夜空。

  如何平衡煙火氣和古街古貌保護,是考驗城市管理者能力和智慧的一道難題。

  “東西巷的商業開發,我們堅持保護為主,修繕名人府邸、老牌商鋪等歷史建築,最大程度還原街區歷史風貌,同時對入駐商家嚴格審核外立面形象,確保契合古街古韻。”秀峰區正陽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魏建強介紹,通過保留明代靖江王宗廟遺址,用玻璃覆蓋保留的遺址,打造成“遺址廣場”和“拐彎抹角”墻等網紅打卡點,構建了豐富多元的消費場景,持續激發消費潛力,升騰煙火氣。

  千年桂林城,繁華東西巷。從百年老巷到“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東西巷蝶變新生,成為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醒目地標。2024年,東西巷客流量達906.5萬人次,剛過去的元旦假期,超6.2萬人次暢游於此。

  最動人的煙火氣,是城市大街小巷綻放的笑容,是平淡生活的每一處日常,是夜色闌珊中忙碌的身影……

  天南地北的游客,懷揣對生活的熱愛,奔赴下一場山海。(施洋洋 蘇時榕)

【糾錯】 【責任編輯: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