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 同心築夢——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活動紀實-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4 10/09 18:26:52
來源:新華網

石榴花開 同心築夢——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活動紀實

字體:

  9月28日至10月1日,由國家民委組織的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在北京參觀考察。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150名成員,走進中關村、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奧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等地,沉浸式感受新時代偉大成就。

  “組織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是黨的民族工作的優良傳統。”組團會議上,國家民委民族團結促進司司長、參觀團副團長黃耀萍介紹,本次參觀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62個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成員來自56個民族、各行各業,都是今年9月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國家民委副主任、參觀團團長邊巴扎西在組團會上強調,參觀團成員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要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手持鮮花列隊肅立,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迎着清晨第一縷曙光,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一個個難忘瞬間,令參觀團成員熱淚盈眶;一個個生動案例,見證着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深扎根中華大地,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石榴花開,同心築夢。75年一路走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奔赴美好未來。

  ▲9月28日至10月1日,由國家民委組織的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在北京參觀考察。這是參觀團活動視頻報道截圖。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抖音號

凝心聚力 團結碩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在這片遼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就是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聽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仿佛説出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心聲。”回憶起接受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時刻,參觀團成員米娜瓦爾·艾力難掩激動,“我感到無比榮幸,責任重大”。

  19年前,這位維吾爾族姑娘從新疆喀什,跨越5000多公里來到東海之濱的浙江寧波讀書。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她一步步克服了飲食、語言、交往等困難,融入當地生活。如今,她已在浙江扎根落戶,成為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輔導員,致力於幫助更多民族地區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職業技能。

  “我要通過努力,讓民族地區的孩子們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山的那邊不僅只有山,祖國很大,天地很大。我要讓更多的人像我一樣走出家門,和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學習,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米娜瓦爾·艾力説。

  走出大山可以見證天地廣闊,回歸大山也能幫助家鄉改變模樣——民族團結的種子在中華大地處處生根發芽,結出纍纍碩果。

  “56個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夢想,總書記明確提出新時代新征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總體要求,讓我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更深一層。”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河村黨支部副書記洛古有格説。

  “這是我第二次見到總書記。2018年,在大涼山三河村,我曾有幸向總書記匯報了帶領村民創業致富的經歷。”洛古有格語氣中滿是驕傲,“這一次,我邀請他再來大涼山走一走,看一看。”

  得益於黨的民族政策,洛古有格作為三河村第一批大學生,走出了大山。2013年,他毅然辭去穩定高薪的工作,回到大涼山,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回村的11年間,他累計幫助200餘人實現就近就業,全村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由2018年的4600元增長到1.7萬元,村集體收入由6000元增長到116萬元。

  75年,涼山換了人間。中華大地上,各族群眾一心向黨、團結奮鬥、社會和諧、邊疆安寧。70多年前,民族團結誓詞碑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景,正成為現實。

  “1951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長召存信第一個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這些誓言,也是激勵我前進的動力。”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退休幹部單西雲告訴記者。

  9月28日,參觀團來到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站在國內首款腹腔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展示&前,單西雲忍不住舉起手機合影留念:“科技進步的速度日新月異,希望這項技術能早日應用在我們邊疆地區。”

  從醫40多年,他從一名大山裏走出來的布朗族“赤腳醫生”,成為國家級蟲媒傳染病臨床救治專家、雲南省登革熱診療特別顧問。“我的成長、成熟、成果,就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真實寫照。”單西雲深知其中不易,“邊疆地區醫療衞生事業起步晚、底子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

  在玉米和大豆品種展示&前,河北省渤海新區黃驊市羊三木回族鄉羊四村黨支部書記萬俊男停下了腳步。“這種帶包衣的種子,抗病蟲害,産量更高。相比於前幾年,村民們還在種自留種子,這幾年大家普遍開始接受包衣種子。這是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小小縮影,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2021年初,這位“90後”當選村支書,他大膽創新,依託旱鹼麥、玉米,打造增收産業鏈。一系列舉措使得羊四村煥然一新,村集體和村民實現雙增收。“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讓我備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萬俊男説,他將帶領羊四村繼續發展鹽鹼地特色農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75年滄海桑田,巨變發生在每一個山村、每一戶人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420個位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立心鑄魂 文化認同

  “北京歡迎你,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蹟!”走進奧運博物館、登上奧林匹克紀念塔,參觀團成員們用一首《北京歡迎你》,紀念這難忘的時刻。

  “再次看到這些地標性建築,感慨萬千。”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范國慶有着別樣的體會:2008年,他作為少數民族代表,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當時我站在鳥巢場館中、國旗下,跟着全場一起倒計時,熱淚盈眶,這一切仿佛發生在昨天。”

  “在參觀團的這幾天,給了我們邊疆民族地區幹部群眾一個長見識開眼界的機會。”范國慶坦言,“親耳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非常振奮人心。我深刻認識到,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每位中華兒女的責任。”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中,參觀團成員感受着首都日新月異的變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北京藝術中心,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娜木拉&&,“在多年的音樂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們要用音樂將文化自信表達出來,要以更開放的姿態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但自己的根不能丟,要鑄牢中國心、中華魂,讓中國聲音在世界舞&上傳得更響更遠。”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聖敏認為,“中國的民族學界應該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設自主的民族學知識體系,即民族學的中國學派。”

  在龍門石窟回族“網紅”講解員馬丁看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中俯拾皆是。在民族文化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中,有兩件1300多年歷史的珍貴樂器——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琴與長鼓,吸引了馬丁的注意。

  “張騫通西域之後,來自西域的胡樂來到中原,琵琶等樂器的演變,在龍門石窟的造像中就有體現。”馬丁介紹,“龍門石窟不僅僅是石刻藝術的寶庫,更是中華各民族千百年來交流融合的縮影。每一尊佛像、每一條題記,都是中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流融合、相互學習的印記。”

  “這是我們怒族的達比亞!”同樣被民族樂器墻吸引的,還有來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的鬱伍林,他興奮地向身邊的參觀團成員展示着自己身上的“便攜式樂器”——短笛和口弦。

  “我是在怒江邊長大的。小時候日子苦,沒鞋子穿,房子也漏雨漏風。”1996年,能歌善舞的鬱伍林被推薦到上海展示怒族文化,開闊了眼界。2001年,他開起了全村第一家客棧。在當地政府和游客的幫助下,他摸索出一條鄉村旅游的新路徑。如今,他也成了“授業人”,帶動鄉親們創辦農家樂,共同致富。截至去年,他所在的村各類農家樂、客棧已達33家。

  在“銅聲共振,鼓舞中華”特色展區的“銅鼓同心圓”裝置前,參觀團成員紛紛合影留念。這組銅鼓裝置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排列,每一圈鼓面上都鐫有十二生肖等圖案,觸碰銅鼓,同心圓便會變幻出絢麗色彩。

  “它的設計靈感源於中華民族同心圓夢的時代主旋律,象徵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永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講解員的聲音回蕩在“大交融”展廳中。

手足相親 同啟新程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9月30日晚,參觀團活動步入尾聲,在600多歲的蒙藏學校舊址,歡聲笑語,此起彼伏。15位來自雲南的各民族團員們即興起舞,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

  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村民李玉花正是其中一員:“我們獨龍族雖然人口較少,但黨和國家從來沒有忘記我們,一直關心着獨龍江畔的發展變化。2018年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這樣的變化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離不開各族兄弟姐妹的支援支持。”

  緊接着,伴隨着悠揚的旋律,來自新疆的團員們跳起了“賽乃姆”。歡快的旋律,熱情的舞步,吸引各民族團員紛紛融入其中,共同感受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幾天,我感觸最深的是看到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狀態,大家相互交融,相互團結,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京乾坤(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律師法蒂瑪·馬合木提告訴記者,“作為我國第一個烏孜別克族女律師,我將繼續為各族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引導各族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建設法治中國、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貢獻力量。”

  參觀期間,各民族代表密切交流,廣交朋友,分享各自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團結之花”處處綻放,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瞬間。

  “有需要隨時和我聯絡,我帶着醫療隊過去。”安徽省第八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山南市人民醫院院長夏志強和洛古有格交換了&&方式,相約“大涼山見”。

  “我們醫療隊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醫療工作是民生工程,能夠讓老百姓最切實地感受到祖國發展、民族強大。”夏志強説。

  對口援藏30年來,已有10批、近1.2萬名援藏幹部人才,跨越千山萬水、奔赴雪域高原,與西藏各族幹部群眾團結奮鬥,為雪域高原送去教育新理念、醫療新技術、團結新佳話。

  “一開始我還有點放不開,她鼓勵我要勇於嘗試。我來講課,她來剪視頻。”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次仁拉姆,在90後鄂溫克族姑娘吳健美的鼓勵下,為學生錄製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線上思政課。

  “在奧運博物館,我拍下了殘奧會比賽中使用的輪椅等用具,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對殘疾人的關懷和溫暖。部分孩子明年將參加全國特奧會,我希望通過體育比賽,讓他們與各民族同胞們深度交流交往交融,引領他們更好地成長,懂感恩、有自信,積極融入社會。”次仁拉姆説。

  這一次,次仁拉姆還帶來了學生們委派的“特殊任務”——10月1日當天,為祖國母親獻上生日祝福的哈達,“祝願祖國母親繁榮昌盛,人民吉祥安康,扎西德勒!”

  和次仁拉姆一樣,從邊疆到內地,參觀團成員們帶着來自各民族群眾沉甸甸的囑託和心願,為祖國母親獻上最誠摯的祝福,並將這份深深的祝福化作實際行動,用各自的專長和熱情,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作為一名黨員,我要做好榜樣,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為祖國守好邊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木吉鄉木吉村村民“黨徽大叔”阿布都加帕爾·猛德説。

  “我還會繼續騎着摩托車,守護着轄區1600多平方公里的各族群眾。”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公安局潮格溫都爾鎮派出所教導員寶音德力格爾説。

  “堅持為人民創作,以原創歌曲記錄時代的發展,唱響時代好聲音,為賡續中華文脈、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力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館研究館員孫紅鶯説。

  ……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在天安門廣場,伴隨着參觀團成員們整齊嘹亮的《歌唱祖國》,一輪朝陽冉冉升起。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