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陸運河進行曲
企石樞紐施工現場。徐天保/攝
製圖:藍敏
俯瞰青年樞紐。 徐天保/攝
平陸運河省水船閘三級省水池示意圖。 (平陸運河集團供圖)
劈山,向海!
從南寧平塘江口,順流南下,沿欽江進入北部灣,134.2公里的航程。世紀工程平陸運河項目工地上,近兩萬名建設者奮戰正酣,奏響向海圖強的壯麗樂章。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幹工程,平陸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連通江海的大運河。
歷史的風雲際會,輝映人類發展進步的時代進程。
滄海桑田,大潮澎湃。這條廣西所盼、桂運所繫的運河,承載着怎樣的機遇與夢想?
“問道”運河
站在馬道樞紐邊坡,深達66米的巨型基坑,一覽無余。基坑內,數百台機械設備24小時不間斷作業。
一年零九個月。作為平陸運河第一梯級樞紐,馬道樞紐初現雛形。
31個月後,一條連通西江航運幹線與北部灣海域的人工運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為我國西南地區開闢出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一河通,百業興。但,為何是平陸運河?
翻開中國地圖,北部灣蜿蜒綿亙的海岸線,串聯起北海、欽州、防城港3座港口。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自漢代起,這裡便是廣西擁抱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路通道。
除了遼闊的海洋,廣西還有奔騰的江河。
千里西江,素有“黃金水道”美譽。滔滔江水,出雲貴,跨兩廣,達港澳,磅礡東去,奔流入海。
既臨海,又沿江,獨特的區位優勢,帶給這片土地無限夢想。
早在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將“把欽州建設成為南方第二大港”的願景,寫進《建國方略》,提出打通珠江、西江及北部灣的構想。
囿於彼時國力,構想只能是構想。
隔着數重大山,廣西大部分河流無法就近向南入海,而是一路向東流去。
在馬道樞紐建設現場,一張照片記錄了運河開工前的地貌:巍峨綿延的十萬大山,橫亙於西江與欽江之間。
江與海雖近,卻無法貫通。
很長一段時間,北部灣優良的港口,始終無法充分發揮優勢。來自西南地區的貨物想要出海,只能“捨近求遠”,繞道珠三角。
工業重鎮柳州,一輛輛重型貨車滿載鋼材,相繼駛往200公里以外的貴港和梧州內河碼頭,中轉上船,再順西江、珠江而下,從廣州轉港,發往海內外市場。
“受制於水路運輸的季節性和不確定性,公司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着物流成本高、運輸線路不夠便捷等問題。”柳鋼物流公司董事長周驊言語裏透着些無奈。
作為西江黃金水道的“咽喉”,梧州長洲水利樞紐船閘年過貨量,已超三峽樞紐。2023年,該船閘累計過貨量突破1.8億噸,成為我國天然河流過貨量最大的船閘,超負荷運營帶來的季節性擁堵,成為“西江之痛”。
受制於此的,不止有柳州的鋼鐵,還有崇左的銅、百色的鋁、南寧的鋰電池……
“臨海卻沒有江河通航入海”“廣西貨不走廣西港”,這是企業的煩惱,更是廣西的無奈。
如何破局?
答案,就蘊藏在“江”與“海”的關係裏。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胡亞安看來,修建運河,打通水系,形成大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江海聯運大通道,勢在必行,“平陸運河修通後,廣西開放發展的‘任督二脈’就打通了”。
作為平陸運河院士工作站依託院士,胡亞安曾參與長江三峽、長洲水利樞紐、大藤峽等眾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廣西內河水運發展歷程頗為熟悉。
新中國成立後,廣西、廣東兩地曾多次就開發平陸運河進行聯合勘察,並提交了《平陸運河規劃報告》,但未引起足夠重視。
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批准通過《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綱要》,平陸運河被列為遠景建設項目,並引發關注。
然而,因為工程規模浩大、牽扯麵廣、投資多等,這些開展於上世紀的勘察,都停留在一般的規劃階段。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廣西開放發展,從戰略層面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要求廣西打造和發展向海經濟。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西視察,強調“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平陸運河”。
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重大方略要求的重要抓手,廣西先後開展關於平陸運河的專題研究達數十項。
相較於此前各類勘察和調研,這些技術性課題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前進了一大步,為平陸運河的開發建設,打下了更為紮實的基礎。
2019年以來,國家將平陸運河工程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等重大規劃,統籌推進建設。
由此,平陸運河上升為新時代的“國字號”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相關部委,對平陸運河規劃建設、科技研究、資金補助等,給予大力支持,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項目用林、用海、用地等各項手續批復。
跨越一個世紀的夢想,終於觸手可及!
2022年7月,平陸運河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式獲批。
一個多月後,2022年8月28日,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工期52個月,工程概算727.19億元。
平陸運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34.2公里5000噸級航道、3座雙線船閘航運樞紐、27座新建改建橋梁以及配套工程,工程施工需開挖土石方3.39億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290萬立方米。
“要在52個月內完成如此多的建設內容,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平陸運河集團董事長王劼耘坦言。
是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廣西,必須緊緊抓住!
舉全區之力推進運河建設,自治區黨委、政府層面組織召開的平陸運河相關會議不下30次;
作為項目建設和運營主體單位,平陸運河集團從零起步,一週內完成組織機構搭建,一個月內完成項目先導工程招標,兩個月內實現實質性開工、持續性建設;
運河沿線的南寧、欽州兩市,一年不到,完成超3.11萬畝永久用地徵收,確保了工程如期全線開工。
“在我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這樣高效的工作節奏,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王劼耘感慨萬千。
開山辟穀!
馬道樞紐。曾經阻斷江海的莽莽大山,如今已開闢出60多米深的基坑。世界在建的最大內河省水船閘工程,從山脈中穿行而過。
“在這裡,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每天都有新的進度。”指着正在施工的船閘主體,中交二航局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項目部黨支部副書記楚升閣説。
晝夜星馳!
企石樞紐。璀璨的燈火點亮了夜空。300多米的布料機伸展巨臂,將一車車混凝土通過傳送帶精準下料。初露雛形的船閘主體下,800多名施工人員一派忙碌。
“我們只有工期,沒有假期。”中交一航局平陸運河企石樞紐項目部副總工程師李洪江和同事們累並快樂着。
火力全開!
青年樞紐。平陸運河通江達海的關鍵節點,2000多名建設者創下了單日土石方開挖25萬立方米、運輸超1.3萬車次的施工紀錄,不到7個月,就完成了泄洪閘通水任務。
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耀飛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運河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突破300億元大關,土石方開挖量突破兩億立方米。
一河貫通,八桂向海。
從運河看廣西,新的希望拔節生長。
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內,萬噸巨輪往來不絕。作為國際陸海聯運樞紐,北部灣港依託其出海的便捷性以及低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
“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平陸運河的建設將有力推動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建設。”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總經理宋海濤&&。
不遠處,來自上海的中穀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正加快構建集裝箱多式聯運物流基地。該公司西南片區總經理助理陳嬌對未來滿懷憧憬:“廣西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北部灣港朝着千萬標箱的目標奮力衝刺,平陸運河的建成指日可待,這樣的發展機遇,怎能不讓人怦然心動?”
從廣西看運河,新的機遇拓展新的合作空間。
“平陸運河建成後,西南地區貨物由此出海,較廣州港縮短內河航程560公里以上,每年帶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節約運輸費用52億元以上。”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胡華平介紹。
作為東南亞最大的航運公司,新加坡太平船務集團積極布局,投資建設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目前正與超30家世界500強和中國物流100強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平陸運河將開闢東盟與中國貿易往來的便捷水運通道,更好提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綜合運輸能力。”該集團執行主席張松聲滿是期待。
創新奔流
馬達轟鳴,絞刀飛旋。
海底堅硬的岩石粉身碎骨,與泥沙一道被“鯨吞”,經封閉的管道,源源不斷輸送到幾公里外的陸地。海面水色如常、波瀾不驚,白鷺禦風飛翔,大片大片紅樹林向着遠處綿展……
平陸運河入海口,一個龐然大物引來眾多“粉絲”臨岸遠眺。這,就是中國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鯨號”。
“天鯨號”走南闖北,名震全球,“檔期”很緊,仍抽出十多個月的時間投入平陸運河建設。大國重器“硬核”助攻,工程分量可想而知!
分量,來自多個“前所未有”,來自“天地轉,光陰迫”的人心思進。
這是國內設計通航等級最高的運河,這是國內土石方工程最大的交通工程,這是國內第一條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運河……“對於建設者來説,都是全新的領域,許多難題等着去攻克,需要打破傳統禁錮,邊摸索、邊創新、邊突破。”程耀飛説。
開運河,開先河!創新奔流的基因與生俱來。
——突破瓶頸,方可自立。
破局,從“水”開始。
平陸運河的修建,將使部分西江水分流進北部灣。一旦遇上特殊枯水期,可能導致珠三角海水倒灌,影響居民生活用水。
很長一段時間裏,這曾是建設平陸運河的主要制約因素。
從哪找水?
鋪開地圖,程耀飛用筆圈出百色、老口、西津等多個水利樞紐:“它們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上游的蓄水量,有序調節了珠江枯水期水資源。”
經過反復論證,2022年上級部門批准平陸運河從鬱江調水流量為24立方米/秒。
千呼萬喚的水來了,但來之不易。節約利用水資源,當是首要之務。
如何省水?
關鍵在船閘。
若使用普通船閘,每開關一次,會白白消耗上游來水。
閘邊建省水池,就不同了。當船從上游進入船閘後,需降低水位下行,利用連通器原理,水從閘室泄入省水池進行儲存;當船從下游進入船閘後,需升高水位上行,再將省水池的水補入閘室,如此循環利用。
平陸運河三大樞紐均為省水船閘,其中,馬道、企石樞紐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三級疊合式省水船閘。如此可比普通船閘省水60%左右,預計年節省水量10億立方米,相當於1000萬個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用水量。
關於省水船閘技術的研究,從運河項目建議書編制,到工程可行性研究,再到項目初步設計,先後進行了幾十項數字模型試驗、成百上千次物理模型試驗,由此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的內河省水船閘。閘室內供船舶停泊的水域長度達到300米,寬度34米;
世界最高水頭的省水船閘。運行時,馬道樞紐上下游最大水位落差接近30米,相當於9層樓高;
世界運行速度最快的省水船閘。創新採用省水船閘工作閥門液壓快速啟閉技術,閘室與省水池之間的灌泄水時間,可控制在16分鐘之內。
從模型到實踐,走過了很多路。每打破一個“行業紀錄”,都涉及眾多環節,背後,是一次次技術上的創新與精進。
“企石和馬道一樣,船閘閥門啟、閉速度將是世界上最快的,啟門僅需約1分鐘,閉門時間約30秒,1小時可通行6艘5000噸級船舶。”站在正施工的企石樞紐船閘下閘首,平陸運河集團科技信息部副部長閆強滿臉自豪。
——追求卓越,以圖自強。
不亞於“水”的挑戰,是“土”。
如果把三峽工程土石方築一道寬高各1米的長堤,可以環繞地球赤道2.5圈。平陸運河工程體量極大,土石方開挖總量,相當於3個三峽船閘的開挖量。
如此大規模的土石方,怎麼處置?
平陸運河集團工程部部長何俊輝告訴記者,運河工程土石方綜合利用,分為抬填造地、園區回填、工程自用、土地復墾、吹填造地(海上)、綠色建材、礦坑修復七大方向。其中,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實施抬填造地,平衡原佔用耕地後,還可以新增大量耕地。科技,助力“運河土”的改良與復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邊挖邊建,還面臨複雜地質條件的考驗。
站在馬道樞紐環顧,早已建成並綠化的2號邊坡格外亮眼,其開挖垂直高度達188米。“近70層樓房之高。”何俊輝抬手比劃着説,“從沒遇見過,這是目前全國在建最高航道邊坡。”
地層岩質軟弱,如何確保邊坡穩固?
運河建設者創新施工工藝,設計出高強度、耐腐蝕的28根抗滑樁、50多米長的預應力錨索等新型支護結構,通過一樁一錨的佈置方式,成功“綁定”高大邊坡。
為避免滑坡風險,工程團隊研發了北斗高精度三維地質信息GIS分析技術,安裝了智能檢測機器人,並同中國科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等團隊聯合,將NPR恒阻大變形錨索、自感知光纖錨索等植入山體內部,通過傳感裝置將邊坡的健康狀態,實時傳遞至遠程雲&&。
“這些超大‘體溫計’,可以24小時不間斷監測預警。”中交二航局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帆説。
施工難度最大的,莫過於大體量混凝土的澆築。
作為船閘主體的“骨肉”,混凝土使用壽命的國內標準通用“百年慣例”。平陸運河卻提出“保障船閘主體耐久性達到130年以上”的建設目標,比港珠澳大橋的120年還要多10年。這又是一次挑戰極限的自我加壓!
隨着三大樞紐主體結構全面持續施工,混凝土澆築面臨着方量大、質量標準高、裂縫控制難度大等難題,如何解決?
“溫控是關鍵。”李洪江告訴記者,在企石樞紐,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智慧拌和工廠,確保大體積混凝土生産速度。同時配備中控智能生産管理系統、預冷混凝土溫度監測系統及車輛自動識別配送系統等,實現混凝土自動化控制和全過程監控。
靠海最近的青年樞紐,有不一樣的煩惱。
由於位於海水和淡水交匯區域,其下游航道的海水會隨船閘的開闔而上溯,易導致混凝土氯離子腐蝕,影響船閘質量。
解題的路徑,依舊是向創新找突破、向科技尋辦法。
5個月內,平陸運河集團聯合多家參建單位以及國內頂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研究,制定了10余個“配方”,進行了近200組試驗、600余塊試塊測試。
“目前,青年樞紐船閘抗鹹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平陸運河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韋德鑒説。
——引領未來,彰顯自信。
“河暢、水清、魚翔、岸綠、景美、低碳”,當是平陸運河的未來圖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進行了世界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設計,主要改變有三個方面。”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潘劍説。
地上。運河開挖後,分水嶺段兩岸的動物遷徙、交流受到影響。為此,利用自然植被綠化、生態模擬等方式,建立動物通道橋,方便斑林狸、豹貓、赤腹松鼠等野生動物遷徙。
水下。舊青年水閘人為阻隔了魚類洄游的通道。趁着水閘拆舊建新,採用垂直豎縫式魚道和鰻魚道結合的形式佈置“魚道”,為“原住民”搭建一條回家的路。
岸邊。在沿線裁彎取直處原河道佈置36個生態涵養區,營造魚類、鳥類、兩棲生物的棲息地。採用柔性護岸,形成新的運河流域生態廊道網,建設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構建運河生態監測網絡。
未來已來,智慧先行。“數字孿生平陸運河”應運而生。
在平陸運河集團展廳,工作人員打開“數字孿生平陸運河”&&系統,點擊鼠標,邊坡監測、人員管理、環境監測等情況一目了然。
“我們利用北斗、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孿生運河與實體工程同生共長。”平陸運河集團科技信息部王宇龍説。
運河建設的海量數據如潮水涌動,在技術的加工、處理、清洗、匯聚下變得“溫順”。
讓數據流淌起來,同樣充滿挑戰。
“工程建設有標準圖紙,一丁一卯擺在那。軟體的開發,卻需要不斷磨合與迭代,才能生成‘為我所用’的智慧&&。”王宇龍感觸頗深。
數字孿生是自主創新的新起筆。運河動態“一圖總攬”、調度指揮“一腦智控”、物流服務“一鍵觸達”,“平陸大腦”由此高效智慧。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唯有自立自強,才能自信走向世界。
一次次,廣西向國內頂尖科研團隊伸出橄欖枝——
建設平陸運河廣西院士工作站,聯合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國內30多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開展20多項重大科技攻關,立項兩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3項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確保了一流的技術標準、一流的施工質量、一流的工期控制、一流的現場管理,使平安百年品質工程、世界運河品質標杆成為可能。
在建設過程中,根據運河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氣候條件以及航運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一整套符合實際情況且科學合理的工程設計標準、施工專用標準、質量檢驗標準已經編制出來,並付諸實踐。
胡亞安院士認為,因為之前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平陸運河在建設上的創新,為將來我國建設更大規模、更長距離運河工程輸出了經驗,起到了示範作用,“它的戰略意義和科學價值非常巨大”。
這,是平陸運河向世界作出的自信表達。
逐夢安瀾
31個月後,平陸運河開通,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河中有水,水上有船,船裏有貨!
可以想見,南流的江水,加速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匯聚,撬動的,將是廣西乃至整個中國西部的發展。
船從何來?貨在何方?
平陸運河建成後,廣西內陸及我國西南地區將擁有最便捷的出海水運通道,東盟貨物也將由此進入中國。打造高效的江海鐵聯運樞紐,勢在必行!
通過左江、右江、黔江、紅水河、柳江、都柳江等多條河流,平陸運河可連通雲南、貴州,兩地的內河航道將與海洋貫通,並通過鐵公水聯運,覆蓋我國西部地區的重大交通項目,極大釋放航運優勢和潛力。
在右江通道、珠江第一港的雲南富寧港,“雲南從這裡走向大海”的巨大橫幅,格外引人注目。
富寧縣所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綠色鋁産能達343萬噸,佔全國近1/10,以鋁材和相關配套産品及原材料為主,年貨運總量達3000萬噸。
2022年底,富寧港啟動建設。全部建成後,預計每年的貨運量在1400萬噸以上。為搶抓平陸運河建設機遇,不久前,富寧港派出團隊專程到南寧港調研洽談。
“富寧港與平陸運河同步推進建設,將來,1000噸級船舶從富寧港出發,經平陸運河,直接從北部灣港出海。”雲南交投富寧港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松説,雲南“通邊達海”的夢想,即將成為現實。
不僅僅是雲貴。
為減輕長江通航壓力,平陸運河遠期將與正在研究論證的湘桂運河銜接,縱向貫通長江、珠江及北部灣,更好服務西南、中南地區向南入海直達東盟。
“平陸運河既是連通中國東部發達地區、西南廣闊腹地、東盟潛力市場的‘Y’字國際大循環樞紐,也是鏈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國內大循環的節點。”胡華平説。
根據相關研究成果,預計到2035年,平陸運河貨運總量可達9550萬噸;2050年,貨運總量將達到1.2億噸。
提高江鐵海多式聯運能力和自動化水平,江海聯運、海鐵聯運、海公聯運,一個都不能少。
通堵點,接斷點,成體系。
打造多式聯運基礎設施“硬聯通”和優質服務“軟聯通”,廣西“軟硬”結合,補齊短板。
提升海港。全面實施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基礎設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投資355億元,規劃建設37個江海聯運泊位及江海聯運待泊區項目,充分滿足平陸運河貨物運輸需求。
改造河港。加快西江內河港口江海聯運作業區適應性改造工程,實現西江—運河—海港無縫高效銜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優化服務。開展中國—東盟産業合作區産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研究,構建“航運+港口+物流”一體化物流服務體系,持續提升綜合運輸效率。
得益於平陸運河建設和多式聯運體系構建,南寧港從一個內河航道碼頭,將一躍成為直達東盟的江海聯運港口。
在距平陸運河起點平塘江口約50公里的南寧港六景作業區,記者看到,一艘裝載着2000噸糧食的貨船,從西江下游駛來,沿碼頭徐徐停靠。
依託平陸運河,南寧港將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水公多式聯運的重要樞紐。
“平陸運河開通,對南寧港來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談及運河將帶來的改變,南寧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粟增輝坦言,目前南寧港碼頭泊位靠泊能力僅為3000噸級,“難以滿足平陸運河通航後的能力需求,當初規劃設計時認為超前投資的碼頭規模,現在看來,還是偏保守了”。
為了能停泊更大型的船舶,南寧港計劃將碼頭泊位升級到5000噸級,並提升鐵路進港運輸能力。屆時,沿西江上下游而來的大量貨物,在此換乘大型江海兩用船舶,直通運河、揚帆出海。
“平陸運河建設已經進入高峰,要提前謀劃工程建成後的物流運輸組織、運河經濟帶建設等工作。”4月10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寧深入平陸運河建設現場調研時指出,要充分利用世紀工程建設的宏大場景,打造高效江海鐵聯運樞紐和産業園區。
5月初,平陸運河沿線産業園區建設工作方案印發。
按照“江、海、産、城”深度融合的理念和“一園一港”“一園一鎮”“一園一特色”的思路布局,平陸運河沿線産業園力爭實現運河建設與産業同發展,運河運量、産業體量、發展質量同提升。
如何把握運河機遇?廣西各地在行動。
“平陸運河為欽州打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欽州市市長王雄昌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欽州向海産業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産業向海發展,項目沿河布局。寫好“港、區、産、城、人”五篇文章;以臨港和縣域為兩翼,推動産業向海發展,形成“臨港+運河+縣域”産業聯動發展;同步建設12個運河經濟帶先導工程和一批重點支撐項目;在運河沿線布局紡織、新材料、裝備製造配件、高檔輕工品等産業鏈專業園區,推動快速形成運河特色産業集聚。
看中欽州江海聯運的巨大發展前景,上海華誼集團提前布局,投資約1000億元,打造華誼欽州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基地三期工程建設正快馬加鞭。”上海華誼集團欽州基地工程項目總監陶峰説,平陸運河開通後,我們將順江而上,開拓産品市場,形成上下游産業鏈布局。
作為一家落地欽州多年的企業,廣西金桂漿紙業有限公司也洞察到平陸運河帶來的重大機遇。“我們謀劃在運河沿線建碼頭,來自桂中、桂北的木材,桂東的方解石等原材料,均可經運河直抵工廠。”公司總經理徐友君告訴記者。
“平陸運河開建以來,眾多央企、大灣區企業前來欽州考察調研、布局産業。”廣西自貿試驗區欽州港片區副主任左孔天介紹。
運河,帶給欽州“一條河”,也把“一片海”送到南寧。
“以服務平陸運河和平陸運河經濟帶開發建設為契機,我們將重塑城市形態和産業布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南寧市市長侯剛説。
在南寧東部新城伶俐工業園區,比亞迪已落子年産45GWh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項目。這是比亞迪在國內最為重要的儲能電池生産基地。
“公司去年初投産以來,超過30條生産線投入運營,客戶遍及全球。”比亞迪南寧青秀園區總經理劉斯萬説,運河通航後,南寧東部新城將形成更加完善的産業鏈和産業集群,為比亞迪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讓我們更加堅定在邕、在桂發展的信心”。
南寧東部新城已集聚比亞迪、太陽紙業、多氟多等一批帶動力強的工業項目,全部投産後,預計年産值超2000億元,為打造南寧工業新增長極夯實基礎。
“平陸運河的地理起點在平塘江口,經濟起點卻在南寧東部新城,其間50公里‘留白’,給未來的運河經濟帶設下了發展伏筆。”指着規劃圖,南寧東部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洪奔説。
不單是運河兩端的南寧、欽州,全區各地紛紛逐夢平陸運河。
北海積極參與構建高效便捷低耗的港口物流體系,為廣西和西南地區貨物“大進大出”提供優質服務;
防城港主動融入運河建設,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促進交通、物流、商貿、産業深度融合;
貴港布局建設運河經濟開發區,一體推進沿江五大産業園建設,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玉林以共建東津作業區融入運河經濟帶,建設9個通用和9個多用途3000噸級泊位,規劃建設臨港産業園、冷鏈物流産業園;
……
通江達海日,百年夢圓時。
運河夢,産業夢,歸根到底,是百姓的幸福夢。
靈山縣陸屋鎮企石垌村,運河畔的一個小村莊。村邊,運河建設機聲隆隆,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村內,步道花草環繞,老人休閒納涼,孩童奔跑嬉戲,一幅和諧溫馨的鄉村振興美景。
運河,來到家門口。
興許,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運河將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但,改變正在發生。(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 劉昆 董文鋒 魏恒 羅俠 駱萬麗 晏彥 康安 喬曉瑩 黃富 趙超 羅琦 廖志榮 鄭柳芩 羅繼梅 徐天保 林亮 王希 何興強)
標題書法作者:黎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