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河池市南丹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通過構建完善綠色發展保護機制、創新打造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模式、轉變生態治理方式,着力破解區域環境風險隱患等問題,在增綠、護綠、用綠中實現“多贏”,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全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2年,特色旅游、農業等生態綠色經濟收入佔全縣GDP比重45%。南丹縣成功創建廣西“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獲評為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
建立“兩項機制”,完善綠色發展體系。南丹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統籌推動“兩山”理論實踐基地建設。成立縣、鄉兩級林長制河(湖)長制工作機構26個,設置縣、鄉、村三級林長河長520名,實現全覆蓋監管。建立完善考核、獎懲機制,以最嚴格的制度守護綠水青山。南丹縣森林覆蓋率達75.2%,空氣環境質量連續多年居全區前列。通過全政策鏈支持、人才力量補充、扶貧小額信貸注入等保障措施,抽調7名業務骨幹擔任産業指導員,解決企業資金、土地、人才、服務等困難問題。&&《南丹縣2022—2025年鄉村振興農業産業獎補辦法》,整合農業、鄉村振興、自然資源、水利等涉農資金8000多萬元,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進行獎補,激發經營主體、農戶參與發展綠色産業的積極性。
打造“三個模式”,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南丹縣不斷探索“政府搭&、企業參與、農民受益”共建共享機制,突出油茶、巴平米、黃牛、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建立種植示範基地、種苗繁育中心、原糧標準化倉儲中心、質檢加工中心、品牌形象店和産品體驗店、網上銷售&&等全産業鏈。建成白褲瑤大健康産業園、南丹縣“綠稻花海”田園綜合體、雲水谷肉牛生態養殖等6個自治區級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2022年新增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3個,總數達10個,排全區第一;年度特色農産品銷售産值達15億元。同時,南丹縣還採取企業自建基地、示範帶動、為農民提供全程化服務等方式,布局特色農業産業與生態康養旅游産業融合發展。以酒類釀造及恒溫洞藏為主題,打造集食品工業生産、科普觀光、文化體驗、休閒旅游於一體的丹泉洞天酒海工業旅游景區,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範基地,榮獲第六屆自治區主席質量獎提名獎。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西正鑫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龍頭企業,投資20億元,打造集油茶種植、肉牛養殖、油茶精深加工、生態文化旅游於一體的現代化園區,目前企業已完成有機高山油茶種植5萬畝、油茶林下套種山豆根中藥材1萬畝、肉牛養殖1萬頭,建成油茶精深加工産業園,年産值可達100億元以上,2021年,該項目成為廣西首個“兩山”理論主題實踐基地。南丹縣通過整合巴平梯田、拉希國家濕地公園、雲觀天等特色資源,建設倉儲物流,提升農産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全鏈條運營能力。完善基礎設施,厚植産業文化,打通加工、物流、旅游、休閒體驗等功能壁壘,建設産業園油茶精深加工觀光廠房—拉希濕地公園—巴平梯田—巴平水庫—巴平高山牧場旅游環道24公里,實現産業鏈深度融合。雲觀天景區、“綠稻花海”田園綜合體成為南丹網紅打卡地,年均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以上,收入4000多萬元,擦亮了南丹縣“健康旅游産業”和鞏固脫貧新名片。
轉變“三種方式”,實現生態治理新突破。目前,南丹縣採取“公司經營+農戶荒山入股+保底收益”的雙贏治理模式,在荒山大力發展種養業,目前已建成5萬畝油茶基地、3萬畝中藥基地、1萬頭肉牛養殖基地,形成一批萬畝種植示範基地,萬畝禽畜養殖基地,實現荒山到青山,青山到金山銀山的綠色轉變。通過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着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新能源和光伏風電項目,提升能源清潔利用水平和電力系統運行效率。結合全域旅游發展,推進綠色礦山、綠色製造,攻關科技創新和技術,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聚焦生産廢水、渣料分類處理,實現生態保護和恢復再利用,完成1200畝的礦山修復治理。在車河鎮拉麼廢棄礦區實施籠箱蓋楓杏旅游景區開發項目,成功獲批國家3A級景區。2021年南丹礦區生態修復獲評“廣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榮獲國家級國土資源集約模範縣稱號,成為綠色生態轉型的典範。近年來,南丹縣通過多個渠道爭取資金支持,實施一批尾礦廢碴綜合利用EOD項目,實現生態保護和恢復再利用。推動企業自主研發製造二氧化碳超臨界茶油萃取設備,以無工業“三廢”的先進工藝將茶籽殼、殘渣等副産品加工成生態洗滌洗護用品、茶皂素等産品,獲得國家專利技術2項。(河池市委改革辦、南丹縣委改革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