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桂圓加工村”的甜日子
桂圓加工旺季,周垌村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剝龍眼肉。
當前,正是龍眼成熟季節,博白縣徑口鎮周垌村村民忙碌起來,家家戶戶忙着做同一件事——加工桂圓。桂圓加工是該村的傳統産業,每年7月底至9月上旬,桂圓加工的熱鬧場面成為當地一道特色風景線。
男女老少齊上陣
加工桂圓忙
7月底,記者走進周垌村,便看到這樣一幅幅相同的場景: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剝龍眼肉。只見他們拿着一把工具刀,雙手麻利地在龍眼上輕劃轉動,刨殼去核後整齊放在篩子上,陽光下的果肉晶瑩透亮,空氣中似乎也瀰漫着甜味。
在加工大戶李武強家裏,幾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忙着剝龍眼肉,一旁的烘乾爐中柴火燒得正旺,正在烘乾龍眼肉。李武強戴上手套,掀開爐窗上的竹簾,只見一層層架子上,放滿了一篩篩的龍眼肉,他將爐內的龍眼肉上下挪換位置,讓它們均勻受熱。
“爐內上下受熱不一樣,每半個小時要挪動下位置。爐內溫度控制在60~70攝氏度,大概烘13~14小時便能出爐,製成幹品桂圓肉。”李武強説,家裏從爺輩就開始從事桂圓加工,每年7月底,家裏就開始忙活起來,旺季時一天要請四五十個工人來剝龍眼肉,全家裏裏外外坐滿人,場面甚是浩大,兩個爐同時開火烘乾桂圓。不僅加工本地的龍眼,還從外地拉鮮龍眼回來加工。
深加工讓增收“深”一度
村民心裏甜
脫貧戶李成家裏,也有3個桂圓烘乾爐,其中兩個還是自動旋轉架,烘乾時不用人工翻動桂圓,效率更高更快。在桂圓加工旺季,他聘請幾十名村民幫他剝龍眼肉,還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搞種養,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助力村民增收。
“如今還不是旺季,等到旺季大量加工,3個爐同時開工,每天能烘乾150~200斤桂圓肉。”李成告訴記者,去年是龍眼收成小年,做了20多天就有三四萬元收入,今年是龍眼收穫大年,預計桂圓加工會更好做,收入也更高。
“剝龍眼肉加工費是0.7元/斤,40多天時間,家家戶戶都有幾千元的收入,全村桂圓加工收入有四五百萬元。”周垌村支書李崇強介紹,桂圓加工是周垌村的傳統産業,每年7月下旬到9月,村民都會忙着加工桂圓,尤其是農曆七月十四前後,是桂圓加工旺季,就算家裏不是加工戶,也會去幫加工戶代加工。每10公斤龍眼鮮果能加工成1公斤桂圓,全村平均每天能加工1000公斤桂圓,品質一般的每公斤能賣60元,品質上乘的可以賣到200元,是村民增收的一大來源。
打造桂圓種植加工特色産業帶
振興鄉村添動力
周垌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有龍眼樹,樹榦造型形態各異,樹枝挂滿了金黃色的龍眼,許多老樹依然蒼勁挺拔,結出纍纍碩果。其中一棵挂着保護牌的龍眼樹,顯示已經有150年,蒼老的枝幹結滿了龍眼。
“這是本地種,未經嫁接,果比石硤龍眼小,但果肉更細膩、晶瑩剔透,藥用價值更高,因此,加工費要1.5元/斤,加工成桂圓能賣到100多元一斤。”李崇強説,全村加上虎坪生態園共連片種植有1500畝龍眼樹,其中,百年龍眼樹就超過100棵,如今村裏挂起保護牌自主保護這些古樹。
徑口鎮黨委書記龐媛華告訴記者,周垌村連片種植有大規模的龍眼樹,又有1000多戶農戶擁有龍眼肉烘乾的成熟加工體系,徑口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將周垌村打造成從龍眼種植、收購、烘乾、包裝、出售等一條龍産業帶,提高在家務農群眾參與率,全面提升全村農戶收入,同時發揮虎坪生態園生態優勢,以及周垌村有“上百棵上百年”古龍眼樹資源,拓深發展生態旅游、桂圓銷售等産業,形成周垌村桂圓種植加工特色産業帶。(記者 黃冰 實習生 褚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