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深入實施“鄉村著名行動”
地名“活”起來 鄉村“火”起來
地名,是鐫刻在鄉野間的文化密碼,承載着一方水土的集體記憶與深厚情感。
鄉村何以“著名”,如何“著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地名是有影響的,不能隨便改、隨便動,要體現地方特點。廣西把“鄉村著名行動”列為自治區重大民生工程,將開展“名記鄉愁”行動列為“暖心民政”七大任務之一,深化地名文化建設,為壯美廣西鑄魂塑形。
今年以來,全區命名鄉村地名12000多個,設置鄉村地名標誌5000多塊,採集惠農助農興趣點15000多個。如今,一個個有看頭、有説道的地名,成為喚醒鄉愁記憶、提升治理效能、擘畫振興遠景的生動注腳。
從歷史印記到承載鄉愁
冬日裏的南寧市江南區揚美古鎮,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古建築錯落有致。
“舉人屋建於清道光年間,屋主杜元春登壬午科,被授予“舉人”牌匾,懸挂於杜府大門之上而得名。”揚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許建林,對古鎮風物如數家珍。
這座始建於宋代的古鎮,歷經千年風雨,留存着魁星樓、狀元坊、五疊堂等文物古跡,沉澱出臨江街、金馬街、寧慶坊等歷史街巷。這些老地名,如同刻在大地上的印記,藏着人們的共同回憶,連綴着從古到今的文脈。
在“鄉村著名行動”中,為留住鄉愁記憶,南寧市各級幹部深入村民家中走訪,從熟知古鎮歷史的老人口中挖掘道路命名素材。如今,古鎮的49條村道巷陌有了兼具歷史底蘊和村民意願的名字:“共和街議事點”見證着黃興等辛亥革命黨人與鄉紳民眾共商大事的歷史;“進士巷”訴説着明清兩代走出6位進士的崇文傳統……
“把南寧的山川道路命名好,在命名中賡續中華歷史文脈。”南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該市把“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的意象融入地名,五象新區的春陽路、夏林路、秋月路、冬花路,清風路、花蕾路、雪英路、明月路,宛如一首藏字詩,讓文脈在地名中延續。
近年來,廣西高度重視加強鄉村地名建設,全區各級民政系統把地名工作做深做實,守住文化的根與魂。
桂平市金田鎮金田村,“營盤路”“振興路”“振華路”等路牌莊重大氣,彰顯出鄉村精氣神,寄託着村民對鄉村振興的美好嚮往。當地深挖金田起義地名文化,修復改造金田村北王韋昌輝故居、太平軍前軍指揮所等歷史遺跡,以歷史場景命名村道,串聯起風門坳古戰場、太平軍練兵場等特色景點。
在蒙山縣夏宜瑤族鄉六海村,黨支部書記黎慶平望著新設計的路牌感慨:“以前找路難,現在路牌一立,串門、來訪都踏實多了,不僅能指路還能推廣村史文化。”
蒙山縣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縣以六海村木王坪組為示範點,全面摸排無名道路,嚴格規範命名程序,將44個優秀地名列入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讓地名成為承載鄉愁的“活化石”。
從道路名稱到治理密碼
“掃碼就能導航,還能了解路名由來,太方便了!”在西林縣普合苗族鄉新豐村“新豐東路”智慧路牌前,游客陸女士連連點讚。
作為精品旅游村,新豐村曾因道路標識缺失讓游客“找路難”。西林縣民政局為村內13條道路科學命名,安裝17個智慧路牌,創新“一牌一碼”智慧功能,實現“邊游邊學、精準抵達”。
“這是地名工作融入文旅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西林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慧路牌既方便村民出行和旅客游覽,也提升了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紅水河畔,忻城樂灘國家濕地公園,素有“小三峽”之稱。曾因未入網上圖導致導航不便,不少游客半路折返。該縣民政局聯動多部門,通過“鄉村著名行動”小程序,完成地圖數據同步,解決游客導航困擾。搭建縣域地名信息管理平台,接入公安、快遞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地址信息共享,解決快遞“找址難”問題150余件,讓山貨進城效率提升30%。
地名怎麼起?群眾説了算。在廣西,鄉村治理被賦予了文化的溫度,道路命名已成為凝聚民智、激發認同的群眾文化實踐。
宜州區把村屯道路命名權交給群眾,推進民主決策規範化;永福縣漁洞村大坪子屯通過“五共治理”模式,組織村民參與命名,“盛昌路”“致富路”等充滿美好期盼的地名,成為凝聚民心的“粘合劑”;合山市北泗鎮屯山村舉行“鄉村著名行動”村民代表決議會,讓9條巷道有了“身份標識”……
中越邊境的大新縣,43公里邊境線上的131塊智慧路牌成為“便民驛站”。游客掃碼可查詢邊境政策,電子地圖精準標注衞生室、便民超市等點位。這些路牌還成為警務巡邏的“坐標系統”,大幅提升治安巡邊響應效率。
“讓祖國南大門的每一寸土地‘有名有姓’更‘有情有義’。”自治區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負責人&&,我區加大邊境地區命名設標力度,增強邊境群眾的家國認同。聚焦“鄉鎮政府駐地”和重點村落街路巷命名設標,完成1016個鄉鎮,佔比90%,暢通鄉村治理的“毛細血管”。
從文化符號到鄉村振興
晨光熹微,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的青石板巷已熱鬧起來。各地游客穿行其間,高校師生支起畫架,勾勒飛檐翹角的明清古建。
秀水村始建於唐開元年間,不僅有秀美的風光,更有綿延千年的文脈。狀元樓等建築保存完好,與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明清門楣雕花隨處可見,訴説着“狀元之鄉”的過往。
“既保留古村肌理,又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秀水村村委副主任毛興劍介紹,當地將歷史建築與地名文化深度融合,構建“吃住游學”一體化業態,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國慶期間,秀水村接待游客7.3萬人次,同比增長174.57%,村內的民宿連續滿房,營業額同比增長300.18%。
“這幾年村裏游客不斷,我家的農家樂月均收入超2萬元!”村民毛少坤臉上滿是幸福。目前,富川已打造“福溪—岔山—秀水”的“鄉村著名行動”示範帶,實現了地名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合浦曲樟鄉的“廣西小洱海”,曾因地處偏遠導航不便“養在深閨人未識”。當地藉&“鄉村著名行動”契機,及時上傳“小洱海”打卡興趣點,完善鄉村地名標識體系,將網絡熱度轉化為發展動能。如今,“曲樟客家生態旅游圈”成為市級鄉村旅游示範點。2024年,全鄉接待游客量突破15萬人次,帶動周邊農特産品銷售額增長30%。
“中國茉莉之鄉”橫州,將茉莉文化融入地名建設,創新“地名+品牌推廣”模式,打造的“茉莉聞香之旅”旅游線路,上榜廣西旅游100條精品線路。蘊含着茉莉故事的地名,成為吸引游客和消費者的金字招牌。目前,橫州市茉莉花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60%。
地名工作關乎治理、連着民心。我區把1118個鄉鎮當作1118個“鄉愁單元”,分類施策、靶向發力,讓“老地名”煥發“新價值”,地名文化正化作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成果,繪就鄉愁可寄、治理有效、産業興旺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記者 何明華 通訊員 安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