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産業為基。近年來,資源縣立足粵桂協作機遇,依託特色生態與中藥材資源稟賦,以粵桂協作生物醫藥産業集群為核心載體,通過強集群、延鏈條、促融合,構建起“一産中草藥種植築基、二産精深加工增值、三産文旅康養賦能”的全鏈條發展體系,實現了産業提質、農民增收、鄉村煥新的多重突破,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資源縣投入4.8億元打造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建成85106平方米的産業園區,形成“10棟標準車間+1棟綜合服務用房”的空間布局,預留300畝二期用地拓展空間。通過精準招商,成功引進修正集團、源創醫匯等42家企業落地,10家企業已投産運營,取得15個醫療器械註冊證,實現生物醫藥産業從“零”到“一”的歷史性突破。集群帶動中藥材種植規模達27.6萬畝,年産值超10億元,構建起“種植-加工-研發-銷售”一體化産業生態。

資源縣粵桂協作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園大樓
三産融合縱深推進,價值鏈條持續延伸。 資源縣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成100余個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2654戶8763人參與種植,每戶年增收4000元以上,脫貧戶及監測對象實現穩定受益;依託産業園精深加工中心,開發中藥飲片、中成藥、大健康産品等多元業態,修正集團大健康産業園實現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加工,大幅提升農産品附加值;串聯生物醫藥産業與生態文旅資源,打造3條農文旅融合體驗線路,覆蓋2個特色田園綜合體,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國際漂流農文旅項目配套農産品售賣區,直接帶動村民自産百香果、獼猴桃等産品增收。
聯農帶富機制健全,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資源縣産業集群構建起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訂單幫扶等多元利益聯結機制。項目建設階段提供30-50個臨時崗位,投産初期年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全面竣工後預計可容納2000余個就業崗位,人均月增收超1000元。通過資産折股量化,周邊10個村集體經濟年均獲得穩定分紅,其中20%以上用於助學、助困等公益事業,實現“産業興、村民富、集體強”的良性循環。

衫源醫療員工在粵桂協作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園加工生産産品。
品牌影響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資源縣培育“蒲竹山”“山益廚園”等本地中藥材品牌,5家企業獲有機産品認證。借助廣西中醫藥産業交流大會、粵桂協作供銷大集等平台,通過直播推介、專場展會等方式拓寬銷路;聯動粵港澳大灣區旅行社踩線推廣,將資源縣中藥材産品與文旅資源推向更廣闊市場,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與市場溢價能力持續提升。
創新産業鏈培育模式,強化龍頭帶動與協同發展。資源縣以修正集團、深圳市醫藥行業協會為核心牽引,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形成“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微企業配套”的集群格局,42家落地企業涵蓋原料加工、設備製造、産品包裝等多個環節,實現産業鏈內部資源共享、成本共攤。“産學研用”協同創新,依託中原藥谷科創園匯聚16支創新團隊,與廣西中醫藥大學、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建立長期合作,共建産學研科研工作室與實驗科普基地,重點攻關中藥材精深加工、藥食同源綜合開發等關鍵技術,轉化科技成果29項,推廣水肥一體化栽培、智能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提升産業鏈科技含量。 “定制化”産業鏈延伸,針對入駐企業需求,預留300畝二期用地進行“一對一”量身定制建設,支持企業根據自身業務拓展産業鏈環節,例如為醫療器械企業配套建設凈化車間,為中藥材加工企業增設提取生産線,實現産業鏈柔性延伸與精準匹配。
激活三産動能,拓展融合增值空間。資源縣打造農文旅融合線路,整合丹霞地貌、紅色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推出“資水丹霞”“紅色生態”等特色線路,串聯産業園區、種植基地、景區景點,實現“工業+農業+旅游”聯動;創新文旅運營模式:引進“吾鄉”鄉創團隊運營鄉村示範點,開發採摘體驗、藥膳餐飲、文創産品等業態;通過攜程、抖音等平台開展線上推介,舉辦採摘節、漂流季等主題活動,實現“流量變銷量”;完善配套服務體系:聯動農家樂、民宿推出特色套餐,優化“游購娛住”消費閉環,推動從單一門票經濟向綜合消費轉型,最大化釋放産業集群帶動效應。(侯自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