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2025廣西國際林産品及木製品展在南寧舉行,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以“生態建設促增收、産業賦能鄉村興”為核心,集中展示多區域鄉村振興落地案例,通過“技術幫扶+就業帶動+産業培育”三維模式,詮釋央企在服務地方經濟、推動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中的實踐路徑。
展覽展出了中鐵二十三局的四樣“法寶”:能在乾旱地區精準灌溉的智能技術、每年能産500萬株苗的現代化育苗生産線、“鐵建森鮮”農産品品牌,還有在高原、荒漠地區的生態修復成功案例。
在成都龍泉山生態保護修復暨國家儲備林項目中,創新“企業+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建成0.38萬畝水蜜桃基地、0.25萬畝油橄欖基地,通過引進矮化密植技術、智能水肥系統,實現水蜜桃畝産提升超30%,年産優質水蜜桃17萬斤;在高海拔的拉薩南北山營造林項目中,中鐵二十三局推出“以工代訓”專項計劃,組建“巾幗造林隊”等特色施工隊伍,邀請林業專家開展苗木栽植、生態管護等技能教學6期,累計培養300余名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生態工匠,人均月增收近萬元;在青海“三北工程”香日德河流域荒漠化治理項目則聚焦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需求,項目建設中優先吸納20%以上當地勞動力參與固沙、植綠作業,為牧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20余個,同時開展治沙技術培訓,幫助當地群眾掌握稻草方格鋪設、灌木栽植等技能,推動“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發展”轉變。項目建成後,不僅遏制了柴達木盆地荒漠化蔓延,更讓當地群眾從“沙害受害者”變為“生態守護者”,實現生態與生計的雙重改善。
中鐵二十三局將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通過輸出標準化技術體系賦能地方産業。針對廣西豐富的林業資源,該集團未來計劃探索“鄉土樹種培育+林下經濟”合作模式,聯合地方推廣油茶、八角等特色經濟林種植,引入智能灌溉、數字化管護等技術,提升林業産業效益;同時計劃開展林業技能培訓,幫助當地農戶掌握科學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為廣西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