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渠河道掠影。興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以前來靈渠看的是‘歷史標本’,現在觸摸到的是‘活態文明’。”站在桂林市興安縣靈渠博物院靈渠“大小天平壩”樞紐工程模型前,廣州游客李佳欣凝視着眼前秦代工匠開鑿分水壩的實景模擬,靈渠之水潺潺漫壩而過。她的兒子化身“小小建築師”,藉&模型親手探尋“三七分水”的古老智慧。這一幕,正是靈渠景區煥新升級後,讓古老水利工程“活”起來的生動縮影。
從文物修繕的毫米級精度到設施迭代的系統性推進,從科技賦能的創新突破到業態融合的多元探索,興安縣正以 “繡花功夫”創建靈渠景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興安縣嚴格對照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以“生態優先、文化賦能、品質提升”為核心原則,全面實施基礎設施升級、文化內涵挖掘與服務體系優化的系統性工程。
文物活化:讓千年古渠“活”在當下
在靈渠景區“古樹吞碑”文物點,文物保護員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剛安裝完成的智能監測設備,這套設備將為文物保護提供實時數據支持與科學依據。
在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創建過程中,興安縣始終秉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對四賢祠、陡門、秦堤等核心古跡開展系統性修繕。修繕過程中,施工團隊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文物的原始風貌。如今,祠內新增的歷代治水文獻展櫃,與修復後的梁架相得益彰。
與此同時,景區將歷代治水文獻、名人題咏等歷史資料整理成冊,以展墻的形式嵌入四賢祠等建築內部,讓游客在參觀古跡時,能深入了解靈渠的治水文化與歷史價值。為了讓歷史更具象,景區還新增15處秦代開鑿群雕,每尊人物的神態都源自史料描述,生動還原先民治水的艱辛。
秦文化廣場的“天空之傘”下,數百把印有秦代紋樣的油紙傘懸挂於空中,與周邊的秦代風格建築相映成趣,既營造出濃厚的歷史氛圍,又為游客提供了拍照留念的熱門場景。
民生與遺産的共生,讓活化更有溫度。景區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沿河10余個村莊發展文旅産業。
據了解,靈渠博物院館藏8000多件文物,目前陳列展出400多件精品。1983年出土於靈渠沿岸石馬坪漢墓群的胡人俑,高15厘米的陶俑,以模塑結合工藝製成,“頂燈狀”造型下,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窩、捲曲的絡腮鬍,生動還原了古代西亞人種的外貌特徵。“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觀賞性,更在於實證了靈渠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節點的歷史地位。”靈渠博物院副院長唐莉靜介紹道。
“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選址桂林,跟靈渠這個水利工程奇蹟息息相關,它承載着‘溝通交流、文明互鑒’的跨越千年的智慧與實踐。”唐莉靜説。
設施升級:村民的“家門口變化”與游客的“體驗革命”
穿過漢闕樣式的新景區大門,腳下青石板步道蜿蜒向前,兩側綠植錯落有致,古樸路燈散發着柔和光線——“晚上的靈渠開燈以後特別美,大門特別有氣勢。” 正在散步的市民劉素榮説。
這些變化是靈渠景區設施升級的縮影。家住景區附近的村民張大姐感受最深:“以前水街騎樓年久失修,墻面斑駁、門窗破損,沒人願意停留。現在明清風格的外立面重新煥發光彩,周末來吃飯、逛街的人特別多。”截至目前,景區已完成5座A級旅游廁所升級改造,配備母嬰室與無障礙設施。景區拓寬翻新原有步道,更新倣古路燈280余盞,新增綠化空間23000余平方米、休息座椅80余個,讓游客游覽時既能賞景,又能隨時休憩。
夜游經濟是此次設施升級的重點。當前,靈渠景區夜游工程正緊鑼密鼓推進,工程團隊將運用現代光影技術,在夜幕降臨時,通過激光燈在渠水、堤岸、古建築上投射動態歷史場景。屆時游客乘船夜游,既能欣賞“燈影映古渠”的絕美夜景,又能通過光影故事重溫靈渠歷史,構建“日觀古跡、夜賞霓虹”的全天候游覽體系。
科技賦能:解鎖文旅新玩法
若説遺産活化讓靈渠“活”了起來,科技賦能則讓它“潮”了起來。在講古堂的環形沉浸劇場內,一場“穿越千年的漕運之旅”正在上演:游客坐上動感“古船”,開啟穿越之旅,360環幕沉浸式體驗空間,營造出秦代漕船的顛簸感,耳邊傳來縴夫的號子聲,眼前交替浮現秦軍戰船、唐代客舟、明清商船的場景,甚至能“觸摸”到渠水的清涼——這是景區投資1500萬元打造的沉浸式體驗項目,自今年5月以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這座沉浸式劇場是景區科技賦能的代表性項目——游客乘坐“倣古船舵”造型座椅,環繞式屏幕與音響同步開啟,秦代軍船通航、明清商埠繁華的場景生動再現,讓人仿佛穿越時空。
“科技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游客‘讀懂’靈渠的智慧。”廣西靈渠勝地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譚旺軍介紹道。在講古堂展廳,AR設備可實時掃描陡門模型,生成動態演示動畫,標注出閘門、水閘、渠道的作用。
除實體服務外,數字技術也提升了游客體驗。智能機器人“小靈”覆蓋80余個展點,可提供精準講解與游覽諮詢。數字人“靈小博”“靈小渠”通過官方小程序與短視頻平台,24小時在線解答歷史知識與旅游攻略問題。
為深化研學體驗,靈渠博物院創新推出互動小程序。在這裡,游客可親手啟動水利模擬裝置,在“破解治水密碼”“重現靈渠陡門”等趣味挑戰中,化身古代工程師,親身感知秦代工程背後的驚人智慧。
智慧管理為靈渠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築牢了“安全線”。“靈渠大腦”綜合管控平台整合了無人化智能巡檢、客流監測、應急指揮等11個子平台。
目前,靈渠核心區景觀提升工程有序推進:新游客中心及漢闕大門完成重建,融合秦漢風格與現代功能;講古堂外立面修繕、秦文化廣場綠化提升全部完工;“辭章雅瞻”文化碑刻、“靈渠攬勝” 群雕等10多個文化景觀節點建成;沿線亮化工程已完成大門、游客中心燈具安裝及3公里路段電纜敷設,不久後便能全面點亮靈渠夜色。室內展陳同樣亮點紛呈,講古堂用高清影像與動態特效講述靈渠故事;四賢祠、臨源閣採用“實物展示+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形式,既有文物文獻,也有秦代治水微縮模型,游客動手體驗中就能深入感受靈渠文化。
深厚底蘊與世界之約
到靈渠不能只看湍流不息的河水,更要了解其背後的歷史淵源。
“靈渠之‘靈’在於其巧奪天工的水利設計、蘊含的‘天人合一’哲學智慧,以及作為貫通南北的千年文明紐帶所展現的歷史價值。”靈渠博物院副院長唐莉靜指着立體沙盤娓娓道來。
史料記載,靈渠通航前,秦軍攻越“三年不解甲弛弩”,糧草靠人力翻越五嶺轉運,直至史祿率士卒鑿渠成功,載滿糧草的漕船溯湘江而上,經鏵嘴分水入漓江,直抵嶺南前線,秦軍才得平定嶺南,置嶺南三郡,將其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漢代,靈渠成為中原絲綢、鐵器與嶺南象牙、珍珠的貿易通道,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唐代,桂州刺史李渤、魚孟威相繼修繕靈渠,增設陡門提升通航能力;明清時期,靈渠仍是嶺南漕運的核心樞紐,興安水街“帆檣林立,商賈雲集”,至今保留的明清騎樓,磚縫裏仍能尋到當年商幫留下的印記。
如今,靈渠已先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23年成功舉辦世界運河大會研討會暨靈渠論壇,並獲得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這些都成為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的重要籌碼。
作為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靈渠通過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從多部門協同攻堅,到文物與科技共生,靈渠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工作始終與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籌備同頻共振。
站在靈渠新大門前,漢闕結構的剪影與遠處的鏵嘴遺址遙相呼應,夕陽下,光影工程的測試燈光已開始閃爍,勾勒出千年古渠的新輪廓。這條流淌了2200餘年的運河,將以“新舊共生、古今交融”的全新姿態,向世界完整呈現運河文明的東方智慧。(付秋紅)

